跳到主要內容

承認擅取外婆錢 未必涉偷教理財(9-13歲)長青網文章

2013年11月2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1月27日 06:35
2013年11月27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兒子9歲,平日由外婆照顧,有天我發現他書櫃內有兩張100元紙幣,細問下,他說在婆婆的手袋裏拿的,他說時冷靜,我卻很震驚。我問他為什麼需要錢及不問婆婆便擅自拿取金錢,他只說想儲起來及婆婆應該「無所謂」。我感覺很不安,但即時不知怎樣做,所以我只告訴他這種行為是不對的及要把錢交還婆婆。我心裏仍很困惑為何他會這樣做,更怕他在學校也做出同樣的事,我應如何處理?


以上個案的母親毋須太擔心,可以先留意家中有否出現一些不明來歷的物品及金錢,如純粹偶爾一次,她應該欣賞兒子的坦白,相信他並非存心偷錢。


斷言「不對」 封截對話

媽媽反應大抵是怕兒子「細時偷針,大時偷金」,但從兒子的回答中可見他不覺得自己是偷錢,他很誠實坦白、沒有掩飾,此時媽媽其實可進一步問他﹕「當你拿了婆婆的錢時,她是否知道?」、「你沒問過當事人而自取,你認為這行為對嗎?」、「你覺得這樣做有否不妥?」等,從兒子的口中講出他的個人想法及感受。相信媽媽擔心的是孩子背後所持的是一套怎樣的價值觀,因此鼓勵家長以開放式的語句,讓孩子表達。如果只說「你這樣不對」,「不對」是一些對價值的判斷,即你已覺得兒子不對,9歲的小孩聽了會覺得不開心,亦會抗拒與你對話。


教儲蓄自己買

媽媽不需要太擔心,每個小朋友在成長中,總會有一些不理想的行為,或會破壞規矩,過分擔心會影響小朋友的情緒,令他更加不能開放地與你討論,因此要以平常心待之。如真的擔心,可留意家中有沒有一些不明來歷的物品,每發現一項,便要問個清楚,如他說是同學送,跟他說「別人送的,你也不一定要拿」,要好好教導他,如兒子說需要某樣文具,你可跟他說一起到文具店看看,「你有儲蓄,可自己買,不需要拿取別人的東西」,你甚至可反問他﹕「那你有沒有送物品給同學呢?」


與外婆合作 解釋給錢原因

最後,外婆可能覺得在金錢上沒所謂,隨便給孫兒金錢,媽媽要與外婆談一下對孩子金錢管理的問題,因為這牽涉的不是偷,是小朋友怎樣看金錢,所以要跟他訂一些規矩,如婆婆給孩子金錢時,要講清楚給予原因等,這方面不可鬆懈,因為即使小朋友不貪心,但這麼容易得手,也有機會養成「順手牽羊」的不良習慣;另,亦可與兒子一起問婆婆﹕「如果別人不問就拿去你的金錢,你有什麼感覺?」讓他知道,這種不問自取的行為是會使人不開心的。


資料提供﹕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高級督導主任李潔露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