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已經舉行到第三屆,幾年來,華文繪本、圖畫書的發展成熟了不少,惟家長跟孩子念繪本的態度仍停留在「幼稚園」階段,尤其是不少中港家長,跟孩子念繪本、看圖畫書時仍會說﹕「看,小鴨子在游泳,這個是游泳的『游』字」;又或會問﹕「這本書『無字』的,孩子怎能從中認識生字?」資深幼兒教育工作者李坤珊說﹕「要記着圖畫書(繪本)不是課本」。
要享受繪本的樂趣,家長首先要學懂調整心態,放下功利框架,這樣才能和孩子感受繪本的真正意義。
太多家長就是把繪本當課本,以為這是孩子另一種的學習工具,完全把繪本所帶來的真正意義都忘記了。
非學習工具 可豐富情感
第三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剛於南京舉行,決審評審兼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幼兒教育博士李坤珊提醒家長們﹕「要記着圖畫書不是識字的工具……好的繪本能夠增加孩子對文學、藝術的欣賞,也可以豐富他情感的發展。」
作為書獎初審的故事媽媽菜姨姨亦直言﹕「以為繪本是學習的階梯,那未免太小覷繪本的力量了。」那麼,繪本到底蘊藏了什麼力量呢?她以今屆書獎的其中一本佳作獎《很慢很慢的蝸牛》為例,故事裏的小蝸牛爬得很慢很慢,因為這樣而被其他動物如大青蛙等嘲笑,但牠不以為意,更遇上了志同道合的小毛蟲,最後一起很慢很慢地欣賞及體驗到其他動物看不見的風景。
比喻引發孩子共鳴
菜姨姨說,書裏說中的正是孩子心中的一份共鳴,「可能有些小朋友學習較慢,身邊的其他同學成績很好,就正好是故事裏的小蝸牛。但,慢又是否一定不好呢?」「小朋友有一份童心,在繪本裏能夠找到的就是這份童心。所以家長無論是自己看,還是跟小朋友一起看,都更能了解你小朋友的心裏想些什麼,大家的溝通就更容易了。」
香港家長余太正是其中一個以繪本去了解孩子想法的媽媽,「我女兒較靜,屬觀察型,有次她轉新校未認識到新朋友,說沒人陪她玩,我聽着有點心酸」。媽媽後來想起《潔西卡的箱子》這本繪本,小女孩潔西卡初到新校,每天上學都帶着一個箱子,試過在箱中放舊玩具、蛋糕,然後拿出來,希望吸引小朋友跟她玩。孩子們確實被這些東西吸引着,一窩蜂地湧來,但轉瞬間,很快地又散開了,總是未有小朋友願意跟她做朋友。潔西卡試完又試,終有一天,有小朋友願意跟她做朋友。
在故事中,每次潔西卡回家告訴爸媽這些惱人的事情時,媽媽還是若無其事地做瑜伽,不搭一句話,然後又默默地把焗好的小蛋糕放入箱子裏。余太說這本書讓她知道,家長有時不用刻意開聲或教孩子要怎樣做,只要聆聽和支持就可以了,「家長要相信小朋友其實有能力做到,只是時間的問題」。
在繪本中,她經常和孩子找到許多共鳴,「好像Gorilla講一個女孩的爸爸很忙,就像我們家的爸爸一樣忙,而女孩很想生日時,爸爸帶她到動物園。我女兒很投入地看這本書,因為她把自己代入在角色中,而這本書的感動位就是,爸爸其實很愛女兒,最後都帶了女兒到動物園……我覺得,有時在言語之中,我們很難講『愛』這些(話題),但在繪本中,你就會發現愛,很自然地就會出現。」
無字更有思考空間
同是書獎初審、決審評審兼台灣著名兒童文學評論家柯倩華說﹕「繪本常用很少的字,很少的頁數,可是我覺得它有人性最光輝的一面,這最光輝的一面會給予孩子心裏面一些溫暖,當他將來在社會時,可以面對不同的事情。」
余太愛繪本能為她和孩子帶來感人、溫暖的感覺,她從一開始看繪本,都從未把它當作孩子識字的工具,有時甚至只愛挑「無字天書」,「無字,可以給她更多的思考空間。而且圖畫靚,主角表情多,他們只看這些都會明白,未必一定要有字」。她說兩個孩子只有6歲和4歲,暫時不用學太多字,只要能給他們帶來心靈的慰藉和愛,便已足夠。
李坤珊表示,幼兒會看圖,不看字,所以即使繪本有字,還是需要依靠成人給他念,「大人應該要和孩子read aloud and stay together,孩子從baby時期已聽到大人這把熟悉的聲音跟他說故事,他便會逐漸習慣這個模式」。
親子閱讀交流情感 讀書變有趣
柯倩華補充說﹕「我不反對跟小孩共讀的過程中有知識的傳達,但並不以此為目標,我覺得應該是自然而矣,最重要是情感的交流,它會讓孩子覺得讀書這件事變得更有趣,那是它的附帶作用,例如爸媽跟孩子念書時,孩子的感受很好,他感到被愛,被關心了,這個情感會附設在他的閱讀的經驗裏,那麼他對讀書這件事就會有很好的感受。」
要家長和孩子領略繪本的真正意義,還是菜姨姨一針見血﹕「家長先要放下功利的框架,例如要他識更多字,或是把繪本成為教誨的工具……記着每個人看見的東西都不一樣,他們看到的,有時未必和大人一樣,要尊重小朋友對這本書的獨有眼光和看法,而大人亦應該好好重新把自己的情感投放於孩子的世界中,重拾童趣,一起享受繪本的樂趣。」
爸媽們,只要能放下功利的框架和預設,繪本的好處和深遠影響,遠遠大於讓孩子只學懂幾個生字。
圖﹕鄧宗弘、陳詠詩、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
文﹕陳詠詩
編輯:鍾家寶
要享受繪本的樂趣,家長首先要學懂調整心態,放下功利框架,這樣才能和孩子感受繪本的真正意義。
太多家長就是把繪本當課本,以為這是孩子另一種的學習工具,完全把繪本所帶來的真正意義都忘記了。
非學習工具 可豐富情感
第三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剛於南京舉行,決審評審兼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幼兒教育博士李坤珊提醒家長們﹕「要記着圖畫書不是識字的工具……好的繪本能夠增加孩子對文學、藝術的欣賞,也可以豐富他情感的發展。」
作為書獎初審的故事媽媽菜姨姨亦直言﹕「以為繪本是學習的階梯,那未免太小覷繪本的力量了。」那麼,繪本到底蘊藏了什麼力量呢?她以今屆書獎的其中一本佳作獎《很慢很慢的蝸牛》為例,故事裏的小蝸牛爬得很慢很慢,因為這樣而被其他動物如大青蛙等嘲笑,但牠不以為意,更遇上了志同道合的小毛蟲,最後一起很慢很慢地欣賞及體驗到其他動物看不見的風景。
比喻引發孩子共鳴
菜姨姨說,書裏說中的正是孩子心中的一份共鳴,「可能有些小朋友學習較慢,身邊的其他同學成績很好,就正好是故事裏的小蝸牛。但,慢又是否一定不好呢?」「小朋友有一份童心,在繪本裏能夠找到的就是這份童心。所以家長無論是自己看,還是跟小朋友一起看,都更能了解你小朋友的心裏想些什麼,大家的溝通就更容易了。」
香港家長余太正是其中一個以繪本去了解孩子想法的媽媽,「我女兒較靜,屬觀察型,有次她轉新校未認識到新朋友,說沒人陪她玩,我聽着有點心酸」。媽媽後來想起《潔西卡的箱子》這本繪本,小女孩潔西卡初到新校,每天上學都帶着一個箱子,試過在箱中放舊玩具、蛋糕,然後拿出來,希望吸引小朋友跟她玩。孩子們確實被這些東西吸引着,一窩蜂地湧來,但轉瞬間,很快地又散開了,總是未有小朋友願意跟她做朋友。潔西卡試完又試,終有一天,有小朋友願意跟她做朋友。
在故事中,每次潔西卡回家告訴爸媽這些惱人的事情時,媽媽還是若無其事地做瑜伽,不搭一句話,然後又默默地把焗好的小蛋糕放入箱子裏。余太說這本書讓她知道,家長有時不用刻意開聲或教孩子要怎樣做,只要聆聽和支持就可以了,「家長要相信小朋友其實有能力做到,只是時間的問題」。
在繪本中,她經常和孩子找到許多共鳴,「好像Gorilla講一個女孩的爸爸很忙,就像我們家的爸爸一樣忙,而女孩很想生日時,爸爸帶她到動物園。我女兒很投入地看這本書,因為她把自己代入在角色中,而這本書的感動位就是,爸爸其實很愛女兒,最後都帶了女兒到動物園……我覺得,有時在言語之中,我們很難講『愛』這些(話題),但在繪本中,你就會發現愛,很自然地就會出現。」
無字更有思考空間
同是書獎初審、決審評審兼台灣著名兒童文學評論家柯倩華說﹕「繪本常用很少的字,很少的頁數,可是我覺得它有人性最光輝的一面,這最光輝的一面會給予孩子心裏面一些溫暖,當他將來在社會時,可以面對不同的事情。」
余太愛繪本能為她和孩子帶來感人、溫暖的感覺,她從一開始看繪本,都從未把它當作孩子識字的工具,有時甚至只愛挑「無字天書」,「無字,可以給她更多的思考空間。而且圖畫靚,主角表情多,他們只看這些都會明白,未必一定要有字」。她說兩個孩子只有6歲和4歲,暫時不用學太多字,只要能給他們帶來心靈的慰藉和愛,便已足夠。
李坤珊表示,幼兒會看圖,不看字,所以即使繪本有字,還是需要依靠成人給他念,「大人應該要和孩子read aloud and stay together,孩子從baby時期已聽到大人這把熟悉的聲音跟他說故事,他便會逐漸習慣這個模式」。
親子閱讀交流情感 讀書變有趣
柯倩華補充說﹕「我不反對跟小孩共讀的過程中有知識的傳達,但並不以此為目標,我覺得應該是自然而矣,最重要是情感的交流,它會讓孩子覺得讀書這件事變得更有趣,那是它的附帶作用,例如爸媽跟孩子念書時,孩子的感受很好,他感到被愛,被關心了,這個情感會附設在他的閱讀的經驗裏,那麼他對讀書這件事就會有很好的感受。」
要家長和孩子領略繪本的真正意義,還是菜姨姨一針見血﹕「家長先要放下功利的框架,例如要他識更多字,或是把繪本成為教誨的工具……記着每個人看見的東西都不一樣,他們看到的,有時未必和大人一樣,要尊重小朋友對這本書的獨有眼光和看法,而大人亦應該好好重新把自己的情感投放於孩子的世界中,重拾童趣,一起享受繪本的樂趣。」
爸媽們,只要能放下功利的框架和預設,繪本的好處和深遠影響,遠遠大於讓孩子只學懂幾個生字。
圖﹕鄧宗弘、陳詠詩、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
文﹕陳詠詩
編輯:鍾家寶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