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首先恭喜芝柏憑Constant Escapement奪得今年日內瓦高級鐘表大賞(GPHG)最高榮譽的金針獎。毋庸置疑,GPHG是當今最權威的國際腕表頒獎典禮。由2001年開始,來到今天已經是第13屆,誠非易事。
由歐洲某間傳媒機構發起舉辦,廣邀全球資深傳媒參與組成評審委員會。我大概在2005年經友好品牌介紹認識他們的創辦人,原本想幫我爭取加入評審團。我不及格啦,又不諳法語。後來有機會出席他們的頒獎典禮,在日內瓦市內的大劇院舉行,那次據說勞力士有份贊助,不過就沒有參與競賽。雖然已是當今最權威的腕表頒獎禮,但始終未算舉世公認,因為不是所有品牌都參與競逐。
品牌付出太多 不願參與
不是所有品牌都有份參與,背後有很多原因。第一,因為品牌要付出,至少要拿表出來,要巡迴展覽。我以前聽聞假若得獎,品牌還要捐那枚得獎表出來給什麼博物館,不過現在好像已經沒有這項條件。但始終要拿一枚甚至幾枚表出來讓他們拿去展覽幾個月,如果是複雜表的話,就等於借幾百萬給主辦單位。保險事宜是主辦機構還是品牌自己安排呢?這些費用,細品牌可能已經負擔不起。第二,又聽過有品牌不滿意結果,投訴大品牌有過百年歷史,巨作數之不盡,卻竟然輸給新晉品牌,顏面何存?於是決定置身事外。第三,又聽過另一說法,品牌無寶不落,既然可自由參與,於是有機會得獎才參加,沒把握就不玩。第四,亦有品牌自命不凡,不屑跟別人比較。第五,就是認為評審不夠公道不夠分量。雖然主辦單位已力求公平,評審團裏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傳媒,但聽聞始終有不滿的聲音,認為評審員只得傳媒,不夠全面。據知今年評審委員會就加入了幾名收藏家。
總結原因,有部分品牌不參加,就是因為又要付出(要借表出來),又不一定拿到獎(落敗就沒面,簡直賠了夫人又折兵),又覺得評審員不夠代表性(這只是吹毛求疵,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主辦單位為了得到更多品牌支持,也唯有不斷遷就,不斷改變。拿表出來作巡迴展覽是他們其中一種生財之道,不可以不辦的。知道品牌怕落選,所以現在也愈來愈多獎了。2001年只有6個獎,今天有15個。品牌投訴評審委員不夠代表性,今年便加入了多名收藏家。那麼將來會更權威嗎?
打消費者主意 收入場費
所有頒獎禮都是商業活動,大家都只是想賺錢。能夠各取所需,自然皆大歡喜。問題是,主辦單位仍然是從品牌身上打主意,要他們參加,要他們付錢,這方法長遠下去始終行不通。假如我是品牌,明知拿不到獎,還要我付錢,我一定不會參加。即使用錢換獎,但假如獎項不能帶來消費,品牌也一樣意興闌珊。腕表始終不像電影,得獎電影會吸引更多觀眾。得獎腕表並不一定會吸引更多買家,假如是複雜表的話,只得10枚。縱使不獲獎,也一樣一早賣清光,得獎與否都沒意思。而且電影獎項是關乎個人努力的認同,是個人的榮辱。腕表得獎與否是公司的事,個人名落孫山倒可再接再厲。若然公司聲譽受損,誰也不願背這個鑊。
但凡業內的選舉,而且又是高級消費品的話,基本上都很難做到街知巷聞,也很難得到業界所有單位支持,很難賺大錢的,因為各單位都一定要先保障自己的利益。雖然有什麼年度最佳建築師,有什麼年度最佳時裝設計師,但那些都是業內的活動,不是為賺錢的,其目的也主要是提拔新晉後輩,是對個人努力的認同。假如日後其他腕表大賞,想辦得更好,想所有品牌都參與。一來,不能要競逐者付出太多。可以辦展覽,但收入場費,打消費者的主意。二來,再多評審也不可能做到百分百公平,倒不如考慮請名人做頒獎嘉賓,這會更有吸引力。
會計師有會計師公會,演員都有公會,腕表品牌是不會有聯盟的了,品牌都各自為政,集團之間更水火不容。而且文武第一,實在很難斷言誰勝誰負。腕表頒獎禮?別一味想着賺品牌的錢。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讓表迷可以一次過欣賞多個品牌的好表,我相信表迷是願意付錢入場參觀的。
腕表大賞就是好表聯展,無分SIHH或Basel,這樣也許會更吸引。
文 佘宗明
編輯 梁小玲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由歐洲某間傳媒機構發起舉辦,廣邀全球資深傳媒參與組成評審委員會。我大概在2005年經友好品牌介紹認識他們的創辦人,原本想幫我爭取加入評審團。我不及格啦,又不諳法語。後來有機會出席他們的頒獎典禮,在日內瓦市內的大劇院舉行,那次據說勞力士有份贊助,不過就沒有參與競賽。雖然已是當今最權威的腕表頒獎禮,但始終未算舉世公認,因為不是所有品牌都參與競逐。
品牌付出太多 不願參與
不是所有品牌都有份參與,背後有很多原因。第一,因為品牌要付出,至少要拿表出來,要巡迴展覽。我以前聽聞假若得獎,品牌還要捐那枚得獎表出來給什麼博物館,不過現在好像已經沒有這項條件。但始終要拿一枚甚至幾枚表出來讓他們拿去展覽幾個月,如果是複雜表的話,就等於借幾百萬給主辦單位。保險事宜是主辦機構還是品牌自己安排呢?這些費用,細品牌可能已經負擔不起。第二,又聽過有品牌不滿意結果,投訴大品牌有過百年歷史,巨作數之不盡,卻竟然輸給新晉品牌,顏面何存?於是決定置身事外。第三,又聽過另一說法,品牌無寶不落,既然可自由參與,於是有機會得獎才參加,沒把握就不玩。第四,亦有品牌自命不凡,不屑跟別人比較。第五,就是認為評審不夠公道不夠分量。雖然主辦單位已力求公平,評審團裏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傳媒,但聽聞始終有不滿的聲音,認為評審員只得傳媒,不夠全面。據知今年評審委員會就加入了幾名收藏家。
總結原因,有部分品牌不參加,就是因為又要付出(要借表出來),又不一定拿到獎(落敗就沒面,簡直賠了夫人又折兵),又覺得評審員不夠代表性(這只是吹毛求疵,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主辦單位為了得到更多品牌支持,也唯有不斷遷就,不斷改變。拿表出來作巡迴展覽是他們其中一種生財之道,不可以不辦的。知道品牌怕落選,所以現在也愈來愈多獎了。2001年只有6個獎,今天有15個。品牌投訴評審委員不夠代表性,今年便加入了多名收藏家。那麼將來會更權威嗎?
打消費者主意 收入場費
所有頒獎禮都是商業活動,大家都只是想賺錢。能夠各取所需,自然皆大歡喜。問題是,主辦單位仍然是從品牌身上打主意,要他們參加,要他們付錢,這方法長遠下去始終行不通。假如我是品牌,明知拿不到獎,還要我付錢,我一定不會參加。即使用錢換獎,但假如獎項不能帶來消費,品牌也一樣意興闌珊。腕表始終不像電影,得獎電影會吸引更多觀眾。得獎腕表並不一定會吸引更多買家,假如是複雜表的話,只得10枚。縱使不獲獎,也一樣一早賣清光,得獎與否都沒意思。而且電影獎項是關乎個人努力的認同,是個人的榮辱。腕表得獎與否是公司的事,個人名落孫山倒可再接再厲。若然公司聲譽受損,誰也不願背這個鑊。
但凡業內的選舉,而且又是高級消費品的話,基本上都很難做到街知巷聞,也很難得到業界所有單位支持,很難賺大錢的,因為各單位都一定要先保障自己的利益。雖然有什麼年度最佳建築師,有什麼年度最佳時裝設計師,但那些都是業內的活動,不是為賺錢的,其目的也主要是提拔新晉後輩,是對個人努力的認同。假如日後其他腕表大賞,想辦得更好,想所有品牌都參與。一來,不能要競逐者付出太多。可以辦展覽,但收入場費,打消費者的主意。二來,再多評審也不可能做到百分百公平,倒不如考慮請名人做頒獎嘉賓,這會更有吸引力。
會計師有會計師公會,演員都有公會,腕表品牌是不會有聯盟的了,品牌都各自為政,集團之間更水火不容。而且文武第一,實在很難斷言誰勝誰負。腕表頒獎禮?別一味想着賺品牌的錢。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讓表迷可以一次過欣賞多個品牌的好表,我相信表迷是願意付錢入場參觀的。
腕表大賞就是好表聯展,無分SIHH或Basel,這樣也許會更吸引。
文 佘宗明
編輯 梁小玲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