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目前驗血仍然是進行健康檢查的一個主流方法,但抽血始終屬於「入侵性」(intrusive)的程序,過程中會有些痛楚。此外,不是隨時隨地可以抽血和化驗,以及即時難有結果。有香港公司正研發一系列只需利用口水的輕便檢測儀器,可以隨時隨地使用和得知結果,這項技術適用於多種檢查,預料其零售價還相當大眾化。
技術曾被主流大學輕視
納康科技有限公司(eNano Health Limited)首席科技總監梁修珀博士、行政總裁倫月嫦表示,利用口水作健康檢查的技術,早在10多年前已經出現。
不過,因為準確率並非接近百分之百,有些醫生覺得「玩玩吓」;有些大學教授亦認為,這技術不能作論文的數據。因而,令有關技術受到部分主流大學輕視,相反,部分知名度較低的大學,繼續進行這方面的研究。
非入侵性 適合長者小童
梁修珀承認,因為口水中部分物質濃度不及血液,若純以數字計算,以口水作測試的準確率,在部分情况的確不及驗血,但他認為,以口水作測試亦有多個好處,若是在消費者自用的層面,足以彌補其缺點。例如,在家中使用時,只需要知道自己有沒有糖尿病,或者血糖屬於高或低,而並非每次都要求很準確的讀數。
此外,抽血始終屬於「入侵性」的程序,有些兒童和長者不太喜歡。若要求某些嚴重糖尿病人一日驗7次血,他們也會覺得相當受困擾。但以口水作測試不會引致不適或痛楚,一日驗多少次都無問題。
作初步檢查 方便又廉宜
此外,很多傳統的健康檢查,亦不是隨時隨地可以得知結果的。以驗血來說,除了消費者可以在家中自備血糖機之外,其他疾病肝炎、膽固醇過高等的測試,都要在化驗所內進行,更需要一段時間才有結果。
若是超聲波、磁力共振或電腦掃描等檢查,費用更相當高昂,而電腦掃描,其輻射比照X光還要高,所以歐洲醫生不會一開始就以電腦掃描來為病人檢查是否有患上某些癌症,除非已經用其他檢查方法發現了可疑之處。至於美國,則規定若以電腦掃描為病人作初步檢查,必須使用低劑量的電腦掃描。
對於這些用途來說,求診者可以先用口水作初步檢查,即時得知結果。若測試結果呈陽性,再用傳統的方法作詳細檢查,以助確切找出病因。
結合晶片科技 提高準確率
至於用口水作測試的準確率較低的問題,亦可結合晶片技術,一次同時測試口水中的多種物質(稱為標誌物,Marker)的水平,來提高準確率。例如,可以一次過同時測試口水中5種物質的水平,並在設定一套演算法(Algorithm),要5項測試中至少有3項測試的結果是陽性,整體測試結果才會呈陽性,以減低出現虛驚或誤報的機會。
明報記者 薛偉傑
攝影 林俊源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