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研究者:緬懷青春 不一定崇毛長青網文章

2013年11月3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1月30日 06:35
2013年11月30日 06: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對於「廣場舞」被批為文革遺風的問題,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研究「廣場舞」現象經年的碩士生王芊霓表示,在對河南和深圳的「廣場舞」調查顯示,「大媽們」對「毛時代」的態度多樣化,但所有人都對青春有美好回憶,很難說她們就是懷念毛澤東或「毛時代」的政治。王相信,集體娛樂被污名化和之前的唱紅歌活動有關。


王芊霓引用人類學教授閻雲翔的理論解釋稱,城市居民的「個體化」是被動的,城市發展將個體從原有集體中剝離出來。她指出,在這個「被個體化」的過程中,西方有公民社會、非政府組織(NGO),個體可重新依附這些組織,但內地沒有,民眾如有需求,類似的「圈子」可滿足他們的社交、分享,廣場舞就符合這種需求。


不過,有些外在批評都將廣場舞當作繼承文革的負面遺產。在王芊霓的調查中,廣場舞者對「毛時代」的態度,既有認同,也有批評;跳舞者中也有人懷念年輕時的「除四害」的集體生活、跳一些年輕時的舞廳舞,如兔子舞等,但所有人對年輕時代都有美好回憶,不能說就是對當時政治的懷念,且集體生活也不僅「毛時代」才有。


舞者投訴者證私權意識覺醒

王在調查中發現,大媽們特別怕老,想追上潮流、想健康,箇中或帶有某種懷舊意味,但這是那一代人內化了的東西。同時,大媽們有意識的鍛煉說明是私權利的覺醒;同樣,抗議廣場舞噪音也亦印證私權利意識在年輕一代人中的興起。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