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機場管理局就興建第三條跑道,年底前將完成環評報告,昨日則率先公布針對中華白海豚的影響。顧問研究承認,填海工程將會影響白海豚慣常移動路徑,令白海豚往來大小磨刀洲、大嶼山西北面及西面等鄰近覓食區時,要把路徑北移;機管局研究稱,機場西與北的海豚密度和數量只屬中等及低,未來將興建海岸公園作補償。環團批評,機管局「先發展、後保育」,是消極及本末倒置,未能減低工程對白海豚造成的影響。
認填海影響白海豚覓食區
整體數據顯示,中華白海豚數量自2001年在機場海域附近呈下跌趨勢。機管局昨日公布為期一年的中華白海豚追蹤研究,表示在第三跑道將來填海水域附近,追蹤到62組共215條海豚,組群的海豚數量介乎1至14條,即平均為每組3.5條。在機場西面及北面,每100平方公里錄得約11條海豚,較漁護署數據在大嶼山西面與西北面發現,每100平方公里錄得的67及44條為少。
稱北面海堤無稀有生物
機管局強調,日後第三跑道的位置,現時白海豚的密度及數量只屬中等及低,但承認跑道工程動工後,白海豚慣常來往龍鼓洲、大小磨刀洲等通道,將被突出的新陸地阻礙,要改為北移。為作補償,機管局建築工程環保事務總經理李仲騰表示,機管局建議把現時的機場海事禁區、沙洲海岸公園,以及日後大小磨刀洲海岸公園範圍連接起來,建成更大的海岸公園,總面積估計不少於650公頃,以加強保育鄰近棲息的中華白海豚,範圍相等於填海工程的面積。海岸公園會令捕魚和船隻行駛均有限制。
李仲騰又說,就機場第三條跑道填海工程的環評報告,最快可於今年底完成,明年中提交。至於漁業生態方面,在機場北面的人工海堤找到的珊瑚、水底及潮間生物並無稀有品種。專家建議,在填海時要採用免挖掘的方式,以免污染水質,影響海底生態。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高級環境保護主任(海洋)李美華批評,在工程完成後才施行補救措施的做法是「先發展、後保育」,未能減低工程對白海豚的影響。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