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泰國政局無法脫離周而復始的死結,紅衫軍和黃衫軍逐漸從人們腦海淡出之際,新一輪包圍政府部門的行動又爆發,這次是反對首相英祿的示威者佔領財政部等主要部門,英祿曾表示不會以武力鎮壓,群眾在佔據政府部門之後也未見大肆搗亂。不過,當人們以為,2010年民主黨鎮壓示威導致近百人死亡後,泰國已汲取教訓,向暴力衝突說再見,詎料昨晚曼谷再度發生衝突,導致死傷,事態發展可能會惡化,局勢令人懸念。
泰王角色舉足輕重
佛國走向繫於一身
佛國政治未能清靜的原因是前首相他信的何去何從,自從這位在農村地區廣獲支持的首相2006年因軍事政變被推翻,泰國政治一直在迷霧中未能出走。其間發生不少令人一看而知的劣質政治操作,例如他信的親信沙瑪接任首相之後,泰國憲制法庭為杜絕他信黨羽在政壇曝光,指沙瑪不應在電視主持烹飪節目,下令要他辭職。可是接手的卻是他信的妹夫頌猜,一方是行憲制之名而公然干政,一方則是視政府如家庭事務,朝野之間如此玩忽國事,荒唐透頂,引人詬病。
眾所周知,他信因推行有利農村政策,在超逾七成選民來自鄉鎮的泰國長年得利,這一結構性因素,令來自城巿的精英階層不滿,認為他信的政策無異賄選買票,於是才有2006年軍人政變推翻他信,分析更指出,泰王在這一巨變之中有着相當主要角色。自始他信的支持者及反他信力量,就墮入了延綿不絕的互相傾軋,時而紅衫軍時而黃衫軍,軍人干政的陰影始終未除,泰王的角色也影響着佛國的未來走向。
本來,他信胞妹英祿上台後,情况似乎稍見緩和,可是當位子坐穩了,又生異象:今年7月,英祿政府向農民高價購買大米,這被視為收買農村選票的一着,重新燃起反他信浪潮,最壞是此舉不僅令庫房支出大增,更由於當地米價上升,導致在出口競爭失利給越南及緬甸等國;其次是意圖特赦他信;其三是準備修改憲法更改上議院產生的辦法,反對派認為此舉是走向獨裁。英祿上台後初時無風無浪,可是這半年間的政治3招,反而喚起反對派對他信及其家族的不滿,認為英祿並無與他信割裂的決心,所謂新政只是口舌之詞而已。
類似的政治恩仇再度出現,於是再度包圍佔領政府部門。政治僵局未解,泰國的經濟再次遭到打擊,旅遊業因多國發出旅遊警示,向來11月是旺季,如今卻門庭冷落。此外,受局勢影響,泰銖匯價下跌,股巿下挫最少6%,泰國央行減息四分一厘救亡,不得不把本來全年3.7%的經濟增長預期減到3%,明年的全年預測由4.8%下調到4%。當鄰近的越南年經濟增長為5%以上、緬甸的增長為7%,一向是區內龍頭的泰國不免要自慚形穢。
經濟受挫泰銖下跌
泰國比不上越緬
泰國面對內耗,再是如此下去,情勢不會有巨大變化,分別也許是由親他信抑或反他信群眾發難。從目前的情况看來,目下的僵局未必能迅速消解,極可能要待本月5日泰王生辰才會出現突破。由於泰王在泰國擁有無比崇高地位,1990年代初的一次流血軍事政變,軍隊以自動步槍朝學生掃射,巿中心紀念碑一帶變成血肉屠場,結果是泰王出手,一眾軍頭匍匐而拜,軍隊撤走。其實,不消解他信這一心結,泰國目下的政治及司法制度難以完全治理,唯一可行的是泰王下旨特赦他信,要求全國人民放下心結,泰國始能從混亂的政局走出新天;亦只有泰王的超越黨派道德感召,才能令泰國浴火重生,帶來另一個春天。
泰國穩定與否另一要角是對事態一直抱觀望態度的軍隊,若泰王特赦他信,命他終身不得參政,軍隊就無法以「平息混亂」出兵。1970年代泰國軍事政變頻仍,便是軍方針對左派學生殘酷鎮壓,若如今年逾古稀的泰王能替泰國除去軍方干政的陰影,王室、軍方、民眾共同發展國家,令這個東南亞地區龍頭走上民主與經濟雙發展之途,始是泰國之福,也是東南亞穩定的一大關鍵。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泰王角色舉足輕重
佛國走向繫於一身
佛國政治未能清靜的原因是前首相他信的何去何從,自從這位在農村地區廣獲支持的首相2006年因軍事政變被推翻,泰國政治一直在迷霧中未能出走。其間發生不少令人一看而知的劣質政治操作,例如他信的親信沙瑪接任首相之後,泰國憲制法庭為杜絕他信黨羽在政壇曝光,指沙瑪不應在電視主持烹飪節目,下令要他辭職。可是接手的卻是他信的妹夫頌猜,一方是行憲制之名而公然干政,一方則是視政府如家庭事務,朝野之間如此玩忽國事,荒唐透頂,引人詬病。
眾所周知,他信因推行有利農村政策,在超逾七成選民來自鄉鎮的泰國長年得利,這一結構性因素,令來自城巿的精英階層不滿,認為他信的政策無異賄選買票,於是才有2006年軍人政變推翻他信,分析更指出,泰王在這一巨變之中有着相當主要角色。自始他信的支持者及反他信力量,就墮入了延綿不絕的互相傾軋,時而紅衫軍時而黃衫軍,軍人干政的陰影始終未除,泰王的角色也影響着佛國的未來走向。
本來,他信胞妹英祿上台後,情况似乎稍見緩和,可是當位子坐穩了,又生異象:今年7月,英祿政府向農民高價購買大米,這被視為收買農村選票的一着,重新燃起反他信浪潮,最壞是此舉不僅令庫房支出大增,更由於當地米價上升,導致在出口競爭失利給越南及緬甸等國;其次是意圖特赦他信;其三是準備修改憲法更改上議院產生的辦法,反對派認為此舉是走向獨裁。英祿上台後初時無風無浪,可是這半年間的政治3招,反而喚起反對派對他信及其家族的不滿,認為英祿並無與他信割裂的決心,所謂新政只是口舌之詞而已。
類似的政治恩仇再度出現,於是再度包圍佔領政府部門。政治僵局未解,泰國的經濟再次遭到打擊,旅遊業因多國發出旅遊警示,向來11月是旺季,如今卻門庭冷落。此外,受局勢影響,泰銖匯價下跌,股巿下挫最少6%,泰國央行減息四分一厘救亡,不得不把本來全年3.7%的經濟增長預期減到3%,明年的全年預測由4.8%下調到4%。當鄰近的越南年經濟增長為5%以上、緬甸的增長為7%,一向是區內龍頭的泰國不免要自慚形穢。
經濟受挫泰銖下跌
泰國比不上越緬
泰國面對內耗,再是如此下去,情勢不會有巨大變化,分別也許是由親他信抑或反他信群眾發難。從目前的情况看來,目下的僵局未必能迅速消解,極可能要待本月5日泰王生辰才會出現突破。由於泰王在泰國擁有無比崇高地位,1990年代初的一次流血軍事政變,軍隊以自動步槍朝學生掃射,巿中心紀念碑一帶變成血肉屠場,結果是泰王出手,一眾軍頭匍匐而拜,軍隊撤走。其實,不消解他信這一心結,泰國目下的政治及司法制度難以完全治理,唯一可行的是泰王下旨特赦他信,要求全國人民放下心結,泰國始能從混亂的政局走出新天;亦只有泰王的超越黨派道德感召,才能令泰國浴火重生,帶來另一個春天。
泰國穩定與否另一要角是對事態一直抱觀望態度的軍隊,若泰王特赦他信,命他終身不得參政,軍隊就無法以「平息混亂」出兵。1970年代泰國軍事政變頻仍,便是軍方針對左派學生殘酷鎮壓,若如今年逾古稀的泰王能替泰國除去軍方干政的陰影,王室、軍方、民眾共同發展國家,令這個東南亞地區龍頭走上民主與經濟雙發展之途,始是泰國之福,也是東南亞穩定的一大關鍵。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