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2013聯合國氣候大會日前在華沙落下帷幕,雖然歐美朝着在全球推行無差別減排的目標又邁進一步,但經濟危機對發達國家領導力的削弱以及多邊體系對發展中國家聲音的放大,還是讓中國等發展中大國勉強守住底線,將絕對減排義務暫時擋在門外。
歐盟欲再演多數代言人
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裏,「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一直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合作的基石。根據這一原則,發達國家承擔絕對減排的義務,而發展中國家則應該在得到發達國家的資金和技術支持的基礎上自主減排。
不過,3年前,在歐盟的全力推動下,南非德班氣候大會同意推動各國在2015年談成一個2020年以後適用於所有國家的氣候治理新協議。一旦新協定按照歐盟想要的方式開啟,發達國家按照歷史責任,承擔主要減排任務和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支援的現有協定安排,就將壽終正寢。
這一明顯為自己減負的舉動能成為大會主要議題,和歐盟的政治手腕有極大關係。當時,歐盟把「加入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和「到2020年達到每年1000億美元資金支持」這兩個其此前作出的承諾,變成籌碼。
在日本、加拿大等國紛紛從「氣候遊戲」中退出之際,歐盟為履約開條件的舉動反而成為「負責任」的舉措,而在1000億美元資金的誘惑下,眾多國家開始接受其對未來氣候談判進程的安排。
雖然委內瑞拉等強硬的發展中國家呼籲不能為了1000億美元就賣了京都議定書,但一旦歐盟裹挾「多數意見」,將球拋到發展中國家面前時,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拒絕。此時的反對者一定是大會失敗的替罪羊。
發展中國家力量漸顯
事實上,歐美在氣候談判多邊體系中「拉幫結派」,並將反對者打造成談判阻礙者的手腕,並不是第一次祭出。在此之前,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之所以能夠讓眾多發展中國家入局,很關鍵的原因就在於資金承諾。在近幾年的氣候談判中,歐美進一步用資金誘餌分化發展中國家。
不過金融危機的爆發,降低了歐美等發達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出資意願和能力。到華沙氣候談判時,許多發展中國家也發現,所謂的資金不過是一張空頭支票。
在這種情况下,當歐盟再度將答應其新協定的構想作為資金支援的條件拋出,以中國、巴西、印度、南非等基礎四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已然不太買帳。會議最後一天,當大會主席拿出明顯體現歐盟意志的案文時,發展中國家抱團發出異議,迫使大會主席最終對案文作出修改。
在經濟緩慢復蘇的進程中,全球對於應對氣候變化的關注明顯降低,但氣候談判背後的大國博弈日趨激烈。「氣候領袖」的缺失,恰恰是對全球政治經濟利益格局再平衡的深刻反映。
馮其十
歐盟欲再演多數代言人
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裏,「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一直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合作的基石。根據這一原則,發達國家承擔絕對減排的義務,而發展中國家則應該在得到發達國家的資金和技術支持的基礎上自主減排。
不過,3年前,在歐盟的全力推動下,南非德班氣候大會同意推動各國在2015年談成一個2020年以後適用於所有國家的氣候治理新協議。一旦新協定按照歐盟想要的方式開啟,發達國家按照歷史責任,承擔主要減排任務和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支援的現有協定安排,就將壽終正寢。
這一明顯為自己減負的舉動能成為大會主要議題,和歐盟的政治手腕有極大關係。當時,歐盟把「加入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和「到2020年達到每年1000億美元資金支持」這兩個其此前作出的承諾,變成籌碼。
在日本、加拿大等國紛紛從「氣候遊戲」中退出之際,歐盟為履約開條件的舉動反而成為「負責任」的舉措,而在1000億美元資金的誘惑下,眾多國家開始接受其對未來氣候談判進程的安排。
雖然委內瑞拉等強硬的發展中國家呼籲不能為了1000億美元就賣了京都議定書,但一旦歐盟裹挾「多數意見」,將球拋到發展中國家面前時,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拒絕。此時的反對者一定是大會失敗的替罪羊。
發展中國家力量漸顯
事實上,歐美在氣候談判多邊體系中「拉幫結派」,並將反對者打造成談判阻礙者的手腕,並不是第一次祭出。在此之前,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之所以能夠讓眾多發展中國家入局,很關鍵的原因就在於資金承諾。在近幾年的氣候談判中,歐美進一步用資金誘餌分化發展中國家。
不過金融危機的爆發,降低了歐美等發達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出資意願和能力。到華沙氣候談判時,許多發展中國家也發現,所謂的資金不過是一張空頭支票。
在這種情况下,當歐盟再度將答應其新協定的構想作為資金支援的條件拋出,以中國、巴西、印度、南非等基礎四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已然不太買帳。會議最後一天,當大會主席拿出明顯體現歐盟意志的案文時,發展中國家抱團發出異議,迫使大會主席最終對案文作出修改。
在經濟緩慢復蘇的進程中,全球對於應對氣候變化的關注明顯降低,但氣候談判背後的大國博弈日趨激烈。「氣候領袖」的缺失,恰恰是對全球政治經濟利益格局再平衡的深刻反映。
馮其十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