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觸木 Touch Wood﹕木刻光影世界長青網文章

2013年12月0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2月01日 21:35
2013年12月01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生活系列來到第三回,今期介紹一個以木為主要設計素材的空間,這個空間不是屋企;但卻注入了生活的感覺,在這裏,大家可以輕鬆地飽餐一頓、可隨意翻閱各類書籍,更可經歷一切喜怒哀樂,而且相信不少人也來過,猜到這是什麼地方嗎?

嚴格來說,這不是一個地方,而是集戲院、書店和café於一身的一體化空間,說的是位於油麻地的百老匯電影中心(下稱電影中心)和毗連的kubrick書店。


去年翻新工程完成後,煥然一新的氛圍,乃出自今期的受訪者,本地建築師謝錦榮(Kenneth Tse)之手筆。


呈現電影生活關係

讀者如果常去電影中心和kubrick的話,該早已感受過那翻新之後的魅力,然而這歷時約8個月的工程背後,有着怎樣的來龍去脈和設計理念?又為何運用木材為主呢?

「這次合作其實源自一次『蝦碌』,我認識他們的General Manager已很多年,約6至7年前不知從何處收錯風,誤以為他們想翻新,便毛遂自薦發了電郵給他們,結果當然碰了釘,人家根本無此打算,豈料後來到他們真的有此打算時,竟主動找回我商談,於是促成了這次合作。除了要有全新的形象外,記得戲院的老闆和書店經理,分別提出了兩個類似的問題:『電影和生活有何關係?』、『電影、文學和生活有何關係?』於是回應這兩個問題成了整個設計概念的重要關鍵。」永遠面帶微笑的Kenneth把箇中發生的經歷娓娓道來。


入場之前也是回憶

「電影和文學,都是來自生活的東西,前者是拍下生活的片段;後者乃寫出生活的感悟,所以設計的基調,是希望為整個空間帶來生活感,然後在細節中再慢慢滲透其他相關的想法。而木材本身具有溫暖和帶有時間痕迹的感覺,是呈現生活感不二之選的材料,較為可惜的是,因預算和工序上的考慮,未能使用原木,只能用上夾板包楸木皮。細節方面,先說戲院那邊吧!其中一樣我們很想做到的,是觀影的記憶。我們看完電影,往往只記得影片的內容,但在哪兒看的呢?印象很模糊。所以我們花了不少心思,希望進入戲院的過程,也成為回憶的一部分。」Kenneth說的也是,我們到戲院看戲時,不是匆匆忙忙,就是焦急地等朋友或排隊買小吃,要說出對各戲院的不同印象恐怕不易。


「例如梯間條狀鏡子相間的反映效果,上落樓梯時都不同,也帶有電影播放感,而幾個大小不同的窗戶,既為室內引入自然光,舉行座談會之類時較舒服自然,且從窗內看出窗外的風景就如一格格的菲林,所以窗戶的大小,剛好設計成3種常用的電影菲林之比例。還有樓梯扶手,其實是按照天星碼頭的扶手而做,因身體接觸也是一個產生記憶的媒介。」Kenneth提到的這些心思,大家下趟前往電影中心時請細意感受啊!


書店的本土生活味

「至於書店那邊,呈現木材原貌和時間的累積是主線,所以夾板的邊緣都直接外露而不作修飾,大門框框的用料也是會生鏽的鐵而非不鏽鋼。加上書店宗旨為探索而非促銷,所以不單沒有一般書店的熱賣榜,更把書籍按類別而不是中英文來區分;至於部分書架設計成小販檔車仔模樣,不單和油麻地周邊民生環境相關,車轆更是鄰近的師傅打造,本土生活味十足。」和煦的日光從大片的磨砂玻璃透進來,在木的包圍下,映出暖洋洋的調子,加上閒逛的讀者和錯落的書本;滲香的食物和呢喃的食客,把電影、文學、生活、人和木材,構成香港這繁囂都市少見的畫面和故事,Kenneth以用心的設計成為這齣「電影」的導演,大家不妨找個慵懶的午後,成為這「電影」中的角色吧!


後記

訪問過後,和Kenneth閒談其他有關建築和室內設計的話題,他提出了兩個值得我們一同思考的問題:「什麼是建築?什麼是住屋?」建築不只是死物,不是一幢幢標奇立異的工程,更不應是一格格把人們塞進去的東西;住屋呢?不是用來炒賣的資產,也不是病態地把各個房間變成吃喝玩樂工作多用途於一身的空間。我們自小在狹小的香港成長,城市的肌理、生活的節奏,從來不是主流價值觀談論的話題或教育的內容,試問對於自己的地方,我們還能有什麼想像?


info

謝錦榮 Kenneth Tse

本土建築設計事務所Meta4 Design Forum Ltd.合顆人及建築師

電郵:ktse@mdfa.net

欄目簡介

英文「Touch Wood」,有驅散噩運的意思,有說和廣東話的「大吉利是」意思相近。無論如何,木頭和人類的關係可說是唇齒相依,由原始人鑽木取火,到用木搭建房屋,利用木筏渡河,製作家具,及至各種藝術設計等,木都是不可或缺的材料,故此本欄目命名為「觸木 Touch Wood」,正希望把一些和木有關的人、事和地方,以至簡單的DIY創作和各位讀者分享。


作者簡介

王天仁,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以回收木卡板創作卡通動物雕塑超過十年,活躍於不同類型展覽、跨界合作和項目策劃,亦積極擔任教育工作,近來透過不同平台,以文字分享所見所想。


文 天仁

圖 天仁、受訪者提供

編輯 方曉盈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