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仔的壽山村道,兩旁是低密度住宅,四周都是石屎建築,走着走着,眼前出現一塊小菜田,種有多種香草和蔬菜;菜田旁有杆直粗壯的黑甘蔗,更有大得可遮蔭的牛油果樹。
花王夫婦忙着打理植物,穿上水靴,穿梭在泥濘間,這一切,竟在馬路旁發生!
Arthur van Langenberg(梁雅達),每天打理菜田和花園,年終無休,正職是「花王」一名,副業是大腸科醫生,每周應診兩天。
他們住在菜田旁的單位,這位醫生常被人誤會是花王,但他完全不介意,兩人樂於把馬路旁的小菜田作示範場,告訴路人:自耕自吃的可能,城市耕種的可行。
三層高的住宅,Arthur與太太陳燕住在地下單位,停車處旁的空地,木牌上刻着Long Mount Micro Farm,石屎地被厚厚泥土覆蓋,種有韭菜、黃芽白、番薯葉、沙律菜、紅菜頭、番茄等,眼見都是隨時可加餸的食材,Arthur興奮介紹,「這裏是我們的Kitchen Garden,想吃什麼就種什麼,吃不完的就送給人,晚餐沒頭緒,在這裏走一轉便有靈感」。
約二百呎農田,原本是堆滿建築廢料和砂石泥頭,現在種有超過四十種農作物。居民和路人在農田旁的馬路來來往往,都對農作物感興趣,常有人駐足觀察這裏的肥大蔬菜,閒聊起來,便成了朋友。「這條路時常有地盤工友經過,大家經常交流種植心得,有次,天氣轉涼,我收採黑甘蔗煲蔗水,工友經過時,我請他們喝,他們拿着暖笠笠的蔗水,開心不已,因為這塊田認識了許多朋友。」陳燕說 。
堅持石屎牆留一點綠
Long Mount Micro Farm只是他們其中一個種植場,露台、後園、甚至屋苑的梯极、斜坡,也佈滿無數生命,綠的、藍的、紅的、紫的、黃的;食用的、觀賞的,遍佈每一處。眼前所見的綠色景致,得來不易,靠Arthur和陳燕的努力和堅持換來。
就像屋後的斜坡,本是一塊石屎牆,十多年前政府下令修繕,九成半以上鄰居贊成灌滿石屎便算,Arthur力爭下,在石屎牆外留一條花槽,種子在十多年前撒下,現在花槽長有美麗的炮仗花和簕杜鵑等,石級有花兒,美化環境,鄰居沒有反對。居住環境充滿生氣,除了有數百種植物,亦有二十八隻小腳印,因為他們養了一頭狗、四隻貓和一隻豚鼠。動物自由在田中嬉戲,閒時在露台曬太陽,累了就在後園一角午睡,悠閒自在。
二十年前 出書教種植
Arthur行醫五十年,種植年資也有三十多年,他對種植的興趣和知識來自母親,他媽媽以前在家種植,因此Arthur自小已接觸植物,但直至三十多年前搬進這個單位,才有機會讓他「大展拳腳」。種植種上癮,Arthur認為,「種植好過癮,植物的樣子日日不同,照顧得好,它就會生得好。即使工作多忙或壓力有多大,只要看到家中的植物和小動物,心情也好起來。」他認為種植最基本條件,用中國一句說話來形容,就是天時、地利、人和,在適合的氣候,有適當位置種植,更要有心的種植者才成事。
粗纖維糧食 多菜少肉
早於八十年代,Arthur已撰寫了Urban Gardening For Hong Kong一書,今年亦出版了Growing Your Own Food in Hong Kong教人在香港地如何自種食物,除了分享各種植物的種植心得,亦提到植物與健康的關係。Arthur和陳燕現在奉行多菜少肉,因為自家農場一年都晚也有收成,加上是大腸科醫生,明白蔬果對健康的重要。
「非洲窮人,常吃玉米等粗纖維糧食少吃肉,患大腸癌、心臟病、糖尿病的機會偏低,很多都市人排便習慣很差,都是因為纖維攝食不夠,吃肉太多,容易便秘。」Arthur說。
Kitchen Garden為兩人提供每餐的新鮮蔬果,朋友到訪,他們更製成美味的簡餐奉客,這也是鼓勵別人種植的最有效方法,因為嘗過這種新鮮味道,會令人念念不忘。採訪當日,我們一起共晉午餐,頭盤是蔬菜沙律拼盤拌黑醋汁,茼蒿、中東沙律菜、菠菜等多款蔬菜剛才還在田裏,現在就放進口中。再來的是用自家種的羅勒製成青醬伴梳打餅、迷迭香焗薯仔、還有枸杞豆腐湯,甜品是Batatada薯仔布丁。簡單的新鮮蔬果,不用什麼特別的烹調技巧,也可為味蕾帶來刺激,如Arthur所說,「不吃肉也可吃得好。」
文 李佩雯
圖 黃志東、李佩雯
編輯 蔡曉彤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