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習近平果斷作風 外交現難題長青網文章

2013年12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2月02日 06:35
2013年12月02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早前在「三中全會」中,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大膽的經濟改革,令國際市場為之鼓舞。但不久之後的今天,我們又看到了新政權一個未必受外國歡迎的特點──它更有決心將中國的力量投射到周邊地區。


11月23日,中國公布了它的東海「防空識別區」(ADIZ),囊括中日雙方有主權爭議的釣魚台,此舉受日本和美國的嚴厲批評。習近平的果斷雖然讓他成為優秀的經濟政策制訂者,也給他帶來了外交難題。


強制要求飛行計劃 日本拒合作

日本等國家早就提出了它們的「防空識別區」,聲稱在識別區內,它們有權監視外國飛機。中國提出東海「防空識別區」,並表示這只是跟隨國際慣例;但外界卻認為中國有點不友善,更有3點令人關注。首先,中國突然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並沒有事先通知可能受到直接影響的國家,特別是日本。其次,北京要求所有外國飛機進入其東海防空識別區前,要向中國民航局(CAAC)提交飛行計劃,否則,或會面對中國的緊急防衛措施。日本雖然要求進入其防空識別區內的飛機提交飛行計劃,但並不是強制規定。如果外國飛機不提交飛行計劃,日本並無威脅採取行動。第三,中國提出的東海防空識別區,涵蓋了中國、日本和韓國之間的東海相當大的面積,與日本的防空識別區有部分重疊,並涵蓋現時由日本控制但中國認為是其固有領土的釣魚台群島。


因為以上的原因,中國的舉動被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Chuck Hagel)譴責為「破壞穩定、企圖改變該地區的現狀」。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則強調,中國的舉動「對日本不具任何效力」,並表明日本不會理會中方的規定。不過,儘管日本政府措詞強硬,日本有兩間航空公司曾經一度表示,準備向中國提交飛行計劃,只是在日本政府再三干預和要求之下,才改變主意。


改革只為復興中國

這突顯了中國現時在區內已經有足夠的實力堅守立場。我們的預感和直覺是,這場風波背後的大戰略,是中國更着重在東亞和東南亞建立其經濟、政治和軍事影響力,逐步削弱美國在區內的影響力。當然,這個願望其實一直都存在。只不過,以往中國軍事實力太弱,對外的政府部門又不大協調,難以有效執行這一戰略。不過,現在習近平卻顯示了他是一個強勢和果斷的領導人;對於經濟發展,他有一套明確的戰略觀點,並傾向將決策權集中在他自己手上。因此,北京外交政策自相矛盾的日子,可能已經過去。


同樣重要的是,習近平的經濟和外交政策的目標與所有中國近代領袖都相同——要令中國復興,回復到以往歷史上那種富強大國的地位。在兩星期前的「三中全會」上,中共提出了大膽的改革構思,並不是受到自由市場的意識形態影響,也不是要將中國龐大的經濟機器解體。那些改革構思,是為了令中國的經濟可以在較長時間內維持快速增長,從而提升中國作為一個經濟大國的全球地位,以及令國有企業減掉「脂肪」、提升效率,從而使它們成為中國在國內和國外推行國家政策的更有效工具。


中國拓展防空 保護沿海經濟

其實,中國逐步擴大它在地區內的影響力,只是其經濟戰略的自然補充。公平一點來說,合法自衛權也是影響力。早在毛澤東的計劃經濟年代,中國故意將很多工業基地遷入內陸深處,就是為了防禦外國攻擊和破壞。但在過去30年,中國的經濟重心已經無可避免地轉移至沿海地區。因此,中國擴大某類型的周邊防空,以保護它的經濟重鎮,也是很自然的。


在未來10年,中國在東海和南海的立場將會更加堅定。隨着其經濟政策漸趨穩定有效,其外交政策亦可能會更果斷。中國的經濟將會更加健康和強大,但這樣也可能會引發國際爭端。


GaveKal Dragonomics

資深經濟師

[潘迪藍 國際視野]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