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應對人口老化 各國各出其謀長青網文章

2013年12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2月02日 06:35
2013年12月02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經歷過二戰後嬰兒潮(Baby Boom)效應的已發展國家或地區,近年普遍面對人口老化的問題。這除了是社會問題,更是經濟問題,政府如不及早應對,整個經濟可以被人口老化壓垮。


日促女性就業 德放寬雙國籍

日本方面,正如筆者早前提及,估計安倍政府傾向選擇釋放潛在的婦女勞動力,以應付人口持續老化對國家經濟帶來的負擔。美國新任駐日大使卡蘿琳,很可能成為安倍晉三宣揚女性對社會貢獻的模範,藉以推動下一階段的經濟改革:提升女性企業高管比例、增加政府託兒服務開支。以此鼓勵更多「全職太太」,擔起「職業婦女」的角色,為國家提供大量「職業後備軍」。


歐洲方面,德國雖然生育率屬歐洲數一數二的低(德國兒童對女性人口比例僅1.4,即對應每名德國成年女性,只有不足兩名德國兒童),針對目前德國8000萬人口中,非德國籍人口佔8%(約620萬),默克爾領導的新政府,計劃放寬「雙國籍制」,希望吸引更多外籍人士選擇移居德國,為德國持續提供勞動力。


法國補貼生育 政府財政難支

不過,另一邊廂的法國,生育率竟持續上升。據統計顯示,法國過去5年的兒童人口,急增了30%!法國兒童對女性的人口比例為2.01(即每位法國成年女性,便有超過2名法國兒童),比例之高,在歐盟以內,僅次於愛爾蘭。


有分析指出,法國生育率出奇地較歐洲其他發達國家為高,主要是由於法國政府對家庭、託兒、國民住屋等類提供的補貼與稅務優惠,非常慷慨;營造了一種國民毋須為撫養下一代而煩惱的氛圍,生育率自然上升。不過,法國政府這鼓勵生育,代價是令財政雪上加霜(生育率上升,衍生更多育嬰護理、託兒、教育等基建需要),這個環節的政府開支,規模相當於GDP的4%(經合組織中比例最高)。


法德兩者比較之下,似乎法國對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更有遠見。只可惜,法國這股「小嬰兒潮」產生實質經濟效益之前,法國政府的財政恐怕已被壓垮。


法國的例子證明,生育政策要成功,政府的開支與社會代價相當大;多數政府最終還是傾向選擇移民政策以解決勞動力不足問題。


中國方面,人口老化雖然尚未至於對經濟構成長遠威脅,但實施多年的「一孩政策」,把這個計時炸彈埋得更深,愈遲爆發問題愈嚴重。加上內地正逐步把傳統依賴出口的經濟模式,調整至出口與內需並重的經濟模式。適度放寬「一孩政策」,靠本地嬰孩人口衍生更多經濟需求與活動,實屬明智。


港依賴新移民 效益未必好

其他較小型的經濟體如新加坡、香港,面對勞動人口青黃不接的問題,新加坡多年前已實施鼓勵生育政策,但成效不彰;至於香港,近年有過所謂吸引優才來港投資移民的政策,只可惜雷聲大、雨點小,於是港府變得愈來愈側重新移民政策。然而,單靠新移民補充香港勞動力的不足,經濟效益是否足以抵償在教育、醫療、福利、住屋方面的龐大政府開支?值得斟酌。


冠一資產 管理首席策略師

www.wongsir.com.hk

[王冠一 國際財經]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