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房屋署長栢志高上周稱,當局會研究將大專或以上學歷的申請人扣分,提高公屋的輪候效率,隨即引來不少年輕人強烈反對。隨着專上教育普及,適齡學生入讀大專的比率未來兩年將高達七成,再加上樓市供應失衡,一般大專畢業生根本難言置業,扣分制等同把大部分港人都拒諸公屋門外。若政府未有其他政策配合,令樓價變得「可負擔」,新政策只會挑起更大的社會矛盾。
公屋輪候人數近年不斷上升,不少為單身成年人,包括學生甚至大專畢業生,引來濫用公屋資源的質疑。截至2013年3月底,公屋輪候冊23萬宗申請當中,11萬宗(49%)為非長者一人申請,而2012年底數據顯示,該批申請人中67%為35歲或以下,當中更有47%具專上或更高學歷。公屋是珍貴的公共資源,應留給社會最需要協助的人士入住,年輕人應靠自己努力解決房屋需要,具大專學歷者理論上更應自食其力。按此邏輯,具大專學歷者確實不應是協助的對象,實施扣分制有一定道理。
只是,香港大專教育普及後,遊戲規則改變了。教育局今年7月的文件明確指出,香港學士學位入讀率已由1985/86學年的5%,增至現在超過30%,預期未來兩年適齡人口有超過三分之一有機會修讀學士學位,如連同副學位,修讀專上課程的更將近七成。想當年的大學天子門生,畢業後榮華富貴指日可待,莫說扣分,拒絕他們申請公屋社會也不會反對,但今時今日大專生滿街都是,若房屋政策把社會七成人都拒於公屋門外,實在太不合理,也不近人情。
樓價回復合理水平
才是房策治本之道
今天在大學尖子學系畢業的,職場競爭力甚佳,上公屋要扣分社會還可理解,但目前樓市長期供不應求,私樓租金售價高企,一般大專畢業生即使辛勤工作也難言置業,畢業後繼續在貧窮邊緣掙扎甚至背負一身債務雙失度日者時有所聞。對部分成績只屬「勉強及格」的大專畢業生來說,想方設法走進公屋根本只是現實的選擇,再加上公屋有入息限制,談不上什麼濫用。要是公屋之路被斷,只有被迫捱貴租或勉強「上車」終生成為樓奴,社會矛盾勢必加劇,甚至可能令部分人放棄進修,以求安居。
要理順公屋資源運用,治本之道是理順香港的房屋供應,讓樓價回復合理水平,重建置業階梯,讓一般年輕人都有置業上樓的機會,單靠扣分制,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