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林泉忠﹕開羅宣言 對中國的現代意義長青網文章

2013年12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2月02日 06:35
2013年12月0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昨天12月1日是《開羅宣言》發表70周年,1943年蔣介石應邀出席與羅斯福與邱吉爾三巨頭的高峰會,揭開戰後世界秩序的序幕。近日兩岸都各自舉行相關紀念活動。馬英九發表演說,強調台灣根據m《開羅宣言》從日本殖民地回歸中華民國,否定爭論不休的台灣地位未定論。不過,「開羅宣言」在今天的意義不止於此。


其一,開羅會議加速中國抗戰勝利與日本戰敗,並確立戰爭結束後的中日定位,即一方為戰勝國,另一方為戰敗國。開羅會議中,3國軍事代表達成合作共識,此對中國最後取得抗戰勝利帶來直接影響。同時,會議達成對戰後日本的處置包括非軍事化共識,也導致日本在戰後長期處在一個「非正常國家」狀態,並延續至今。


其二,確定中國躋身「世界四強」(美英蘇中)之地位。會議前一個月,莫斯科4國宣言發表,中國四強地位雛形確立。該地位在開羅會議得到美英進一步確認,對中華民國於戰後與主要戰勝國共同創立聯合國,帶來直接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71年進入聯合國,就是承接了中華民國的五強(美蘇中英法)地位。換言之,中國大陸之所以有今日的世界地位,其源頭來自於70年前的開羅會議。


其三,宣言決定或影響了戰後中國對相關領土的處置權。包括一,收復包括東北四省、遼東半島、旅順大連、台灣澎湖、西沙南沙等失地;二,宣言成為中國主張對釣魚台聲索權之依據;三,擁有對琉球歸屬之異議權。


誠如70年前羅斯福於開羅會議致開幕辭中所言,「此會乃歷史性之會議……所獲取之果實,將不僅及於最近之將來,且將垂於此後之若干世代」,開羅會議及宣言對戰後東亞乃至世界秩序之影響並非過去式,而是現在進行式。


作者是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