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李嘉誠接受《南方周末》訪問,對所有敏感問題都泰然自若的回應,令人有點意外。出版後香港記者圍堵他,他隔着汽車玻璃聲明不會回答問題,但香港記者還是採取一貫的做法,明知道沒有回答也把問題喊出來,用所問問題作為新聞素材,即:是不是只接受內地媒體訪問,不接受香港媒體訪問?其實,不回答本身的信息十分清楚。如果要猜測的話,就是沒法或者沒有必要跟你們溝通,至於這個你們涵蓋的範圍有多大,更值得探討。
李老先生要跟誰溝通的選擇幾乎是無窮無盡的,但他一直以來在長和系周年記者會上娓娓而談的傳統,都選擇打破,看來他對香港媒體是十分生氣的。而他在回答關於生氣的問題對《南周》說,我一直都很冷靜。如果認識儒、釋、道的精粹,便會明白人生很短,不應浪費時間去理會這些事情,應從正途去做對的事。相信李嘉誠是心口一致的。
對於跟香港政界的溝通,只要李嘉誠願意,誰會拒絕跟他溝通呢?他在接受《南周》訪問時,兩次提到政府不能選擇性行使權力。這似乎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他跟特區政府之間的溝通是不暢順的。
同理,李嘉誠要跟北京溝通,應該有十萬個渠道,1980年代他在籌辦汕頭大學遇到麻煩時,鄧小平親自接見他專門解決這個事情;遇到兒子遭綁架,他一個電話,朱鎔基在最短時間在最方便的地方見了他。但李嘉誠最近一次跟中央領導人溝通,是3年前在深圳的一個會議期間(不是在北京,不是專門)。
至於溝通的方式,李嘉誠選擇跟媒體說而不是跟領導人面對面溝通,這本身也是一個十分明確的信號。這個溝通的渠道與方式,後果是什麼,值得關注。
李老先生要跟誰溝通的選擇幾乎是無窮無盡的,但他一直以來在長和系周年記者會上娓娓而談的傳統,都選擇打破,看來他對香港媒體是十分生氣的。而他在回答關於生氣的問題對《南周》說,我一直都很冷靜。如果認識儒、釋、道的精粹,便會明白人生很短,不應浪費時間去理會這些事情,應從正途去做對的事。相信李嘉誠是心口一致的。
對於跟香港政界的溝通,只要李嘉誠願意,誰會拒絕跟他溝通呢?他在接受《南周》訪問時,兩次提到政府不能選擇性行使權力。這似乎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他跟特區政府之間的溝通是不暢順的。
同理,李嘉誠要跟北京溝通,應該有十萬個渠道,1980年代他在籌辦汕頭大學遇到麻煩時,鄧小平親自接見他專門解決這個事情;遇到兒子遭綁架,他一個電話,朱鎔基在最短時間在最方便的地方見了他。但李嘉誠最近一次跟中央領導人溝通,是3年前在深圳的一個會議期間(不是在北京,不是專門)。
至於溝通的方式,李嘉誠選擇跟媒體說而不是跟領導人面對面溝通,這本身也是一個十分明確的信號。這個溝通的渠道與方式,後果是什麼,值得關注。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