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改革提委會的爛蘋果 /文﹕張文光長青網文章

2013年12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2月04日 06:35
2013年12月04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政改諮詢前夕,李飛忽然訪港,傳遞中央御旨,為政改定下框架,為特首選舉劃了「球場界線」。


界線有虛有實:虛的是意識形態,「愛國愛港,不與中央對抗」;實的是民主程序,由四大界別組成的提委會「機構提名,反映集體意志」。


所謂「愛國愛港」,難有法律定義,只是中央不同時期的政治愛惡,藉建制派壟斷的提委會,進行「民主程序」的篩選。


所謂「集體意志」,決定權首在中央,按唐英年直路墮馬的經驗,建制派的選舉委員,尤其幾個地產大財團,可在極短時間轉軚換人,履行南下中央大員的指示。


說穿了,「集體意志」就是「中央意志」。


這是一場對民主派不公平的球賽,四大界別的組成,只代表20多萬人,是一部極易操控的機器,完全有利於中央和建制派。


事實勝於雄辯,過去的特首提名,建制派約有1000票,民主派只有200票。


雙方懸殊的得票比例,與擁有近350萬選民的立法會選舉結果相較,出現巨大的落差,背離了香港的民心。


過去,這四大界別的選委會,由於缺乏民意代表性,選出了董建華、曾蔭權和梁振英,最後以失敗的管治告終,歷史的教訓還不深刻麼?

因此,沿用選委會四大界別的選民基礎和選舉方法,作為提委會的組成基礎,只會延續這政治的爛蘋果,對香港的管治毫無好處。


若不大幅改革提委會,直接反映香港的人心,「球場界線」之內,並非均衡參與,只維護中央的操控和建制派的特權,最後害了香港。


過去,即使制度如此不公平,公民黨梁家傑和民主黨何俊仁,也沒有放棄特首選舉的機會,他們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贏盡了可贏取的席位,突破建制包圍的網羅,獲得略超過八分之一的委員提名。


倘若2017年的普選,進一步提高特首的提名門檻,或要得到過半數委員通過,民主派的候選人肯定被篩出局,剩下建制派壟斷性的選舉。


這樣的特首選舉,從中央的角度看來,政治的安全系數極高。但從港人眼中看來,只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假普選,必然被議會的民主派否決。


因此,提委會不作出改革,提名門檻反而提高,不是循序漸進,而是政治倒退。


民主派也不會接納一場球賽,自己只能當觀眾。同樣地,民主派更不會接受特首選舉,只能當選民。


佔領中環當然會發生,但更嚴峻的結果,是中央失信於民。往後,特區政府更難管治,香港人心走向分離,用行動否定一國兩制,移民與衝突都在發生,矛頭指向欺騙港人的中央,香港將永無寧日。


民無信不立,這是香港的悲劇,任何愛國愛港的人,都不願見到香港的亂局與沉淪。因此,政制改革必須繼續前行,特首選舉固然要真普選,提委會必須大幅改革,更要引入政黨政治,建立負責任的政治倫理。


李飛定下《基本法》的框架後,陳弘毅按其「球場界線」,參考李柱銘的前建議和湯家驊的新概念,提出一個政改的混合方案。


方案將選民擴至60萬,提名分兩個階段:特首參選人和候選人,每階段最少獲得八分之一委員支持,才可成為正式「候選人」。


非只有原地踏步與行差踏錯

陳弘毅也要迎合李飛的框架:候選人不能過多。因此,提出5人的上限。恰恰是這個上限,中央可配票篩選,若有需要,可篩走民主派的候選人。


陳弘毅立即遇到兩面的批評:中央的梁愛詩認為,方案違反均衡參與;民主派的湯家驊,認為方案有篩選成分,彷彿兩面都不討好。


無論如何,陳弘毅的努力和誠意值得欣賞,他勇敢走出建制的安全區域,提出一個靠攏中間主流的政改方案,試圖拉近建制與泛民的距離,尋找對話與談判的空間和基礎。


陳弘毅的目標很清楚:避免「各方自說自話、各走極端」,得不到立法會三分之二票的支持,政制「被迫原地踏步,各方均是輸家,除了不想香港實現普選的人之外」。


人們未必同意陳弘毅的方案,但要把握普選的每一個機會,死馬要當活馬醫,化不可能為可能,才能在原地踏步之外,尋找實現真普選的共識。


真普選的路曲折艱難,但仍可「良性互動」,並非只有「原地踏步」與「行差踏錯」的兩種選擇。


路是人行出來的,即使地上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政改也是如此。


初期的政改方案,背負着各自陣營的包袱與期望,不宜求全責備,而應不斷改良,尋找更大的社會共識,盡力貼近中間主流的人心,向着真普選方向前行,贏得多數港人的支持,贏得立法會三分之二票的通過。


香港的普選,沒有各走極端的本錢,沒有原地踏步的贏家。


尋找共識過程中,難免遇到對方陣營的抗拒,還要面對自己盟友的辱罵。然而,普選是香港命運之所寄,不想香港衰敗與沉淪的人,只能拋開掛慮,說真心話,做老實事,眾裏尋他千百度,衣帶漸寬終不悔。


普選,需要公民社會的良性互動,但不能忽視林鄭月娥領導的政改諮詢。


這裏,讓我說一個過去了的政改故事:

2010年,民主黨提出的改良方案,增加5席分區直選和5席超級區議會,這個方案一度被中央否決。


這時,唐英年與林瑞麟找何俊仁和我會面,認真再問一次:倘若特區政府願意再爭取,民主黨會否在立法會投支持票?

何俊仁承諾:會盡力爭取民主黨支持,如果失敗,願辭去民主黨主席職位。


為此,曾蔭權的特區政府,游說中央政府,做了應做的工作,讓民主黨的政改方案得到中央接納。


原先已失敗的方案,因着鍥而不捨的努力,竟還有再生的機會,讓政改突破2005年、2010年兩度被否決的命運,讓2017年循序漸進普選特首成為可能。


由此可見,特區政府的堅持和爭取,是推動政改最重要和關鍵的力量之一。


如今,政改的諮詢大旗,落在林鄭月娥領導的政改小組身上,她能否真實反映港人對真普選的渴求,她是否有勇氣向中央爭取一個合理提名、多元競爭、全民參與的真普選呢?

寄望林鄭盡責代表港人

人們寄望林鄭月娥的諮詢,不是循序漸進走向死胡同:最初不提方案,任人天馬行空,等待中央發落。最後,即使方案明顯違反港人的民主期望,即使明知日後特區政府的管治更艱難,即使港人更抗拒特區與中央政府,林鄭月娥在中央的權力面前,也放棄反映港人的聲音和追求。


人們寄望林鄭月娥的小組,不是中央和西環的傳聲筒,而是盡了特區政府代表港人的職責,面對《基本法》的框架,仍奮力向中央爭取:一個靈活寬鬆的解說,一個有代表性的提委會,一個主流港人的政制共識,一個容許政黨參與的管治,讓普選越過中央的心魔和路障,為香港走出歷史關鍵的一步。


凝聚香港人心邁向真普選,才算是向中央和港人負責。


香港為普選折騰了16年,倘若2017年普選特首落空,港人的忍耐已到了極限,長久的憤怒會加倍奉還,玉石俱焚,沒有贏家。


請摒棄各走極端的思維,請放下原地踏步的心魔,請尋找公民社會的共識,請推動真普選的前行,民主海納百川,政改有容乃大,普選的夢,香港的心,莫失莫忘,不離不棄,希望永遠在奮鬥的人當中。


文﹕張文光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