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政改諮詢文件公布,總的而言並未偏離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喬曉陽、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兼香港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先後劃下的框架;另外,不少意見認為即使實施普選特首,若沒有其他配套設計,管治困局仍然難以化解。不過,即使如此,整體社會仍然應該做好今次諮詢,匯集意見,為日後提出具體政改方案創造條件,逐步推進,爭取實現真普選的選舉安排。
政改僅諮詢選舉辦法
管治困局仍然難突破
回歸16年,歷經3名特首,董建華、曾蔭權的管治以失效告終,現時特首梁振英面對的管治困難,較前兩名特首來得更早。實踐已經證明,無論是商人治港、公務員治港,抑或專業人士治港,以現在的畸形政治體制,都會跌入管治困局。因此,不少有識之士期望今次政改會觸及政制格局,調整行政與立法形態,例如不再實施比例代表制,改變立法會組成細碎化的局面,甚或實施政黨政治,特首由政黨中人出任,帶領政黨參加選舉,贏得選舉之後組織政府(或聯同其他黨派組織聯合政府),以解決立法會權責不對稱,從而建立責任政治的管治格局,真正體現港人治港。
如何突破管治困局,還有其他選擇,可惜政府公布的諮詢文件,並未觸及格局變化,僅把「行政長官的政黨背景」列為諮詢議題。總體而言,今次政改諮詢仍然停留在制訂選舉辦法層面,不會帶來制度改革,即使實施普選特首,內耗空轉、內鬥不絕的夢魘,仍然揮之不去,香港得以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建設社會、改善民生的期望,難以實現,因為政治制度問題未解決,依然拖着香港前進的後腿。今次政改諮詢反映權力當局的短視與因循,既可惜又無奈。
政務司長林鄭月娥囿於框架所限,難寄望她有什麼大動作,不過,從諮詢文件所見和她的闡釋,看到她在感情上與主流港人的認知,仍然較一致。首先,文件指出「社會普遍對按照《基本法》落實普選,是殷切期待的」,林鄭月娥在立法會和記者會,分別答覆議員和記者提問時,都說到市民對落實普選,期望很大,若政改泡湯,香港整體將要付出很大代價,涉及管治問題,社會和經濟發展會受到影響,她又引述港大法律學院教授陳弘毅的話說,若政制原地踏步,大家都是輸家。
林鄭月娥對政改失敗的影響,說法雖然較婉轉,未若「香港將不可管治」、「帶來災難」等描述之嚴重,但是她不諱言這一點,起碼顯示與權力當局一些鬥字當頭,宣揚原地踏步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人,有很大不同。爭取落實普選,而非搞砸普選,是根本不同的兩種取態,有理由相信,林鄭月娥是爭取落實普選派。
其次,諮詢文件沒有提及特首必須愛國愛港,值得注意的是,在立法會有建制派議員曾就此提問,林鄭月娥回答時引述基本法條文有關特首的角色與職能,認為特首愛國愛港,不言而喻。這個說法,與較早前李飛訪港時的相關論述,基本相同,因此難以說林鄭月娥「打斧頭」,不過,沒有「愛國愛港」而引起建制派關注,是否折射出其他一些信息,值得觀察。
諮詢文件不提愛國愛港,客觀上起碼未激化泛民陣營的不滿,有利於開展諮詢工作。不過,這個「不言而喻」實際上有點掩耳盜鈴,因為諮詢文件所臚列條條框框,基本上由「愛國愛港」和「不接受與中央對抗的人當特首」引伸而來,這些沒有法律準則的說法,預期日後仍將左右政改討論,也會是政改能否成功的主要障礙。
政改討論須理性務實
慎防被激進勢力騎劫
無論如何,林鄭月娥主持的諮詢文件,反映她與絕大多數港人一樣,期望爭取落實普選特首,基於同樣的企盼,做好這次政改諮詢,為日後提出正式方案創造條件,是現階段朝野應該共同努力的方向。雖然諮詢文件不脫條條框框,但是理論上,即使按基本法的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解釋和《決定》,仍然有機會得出對任何參選人都沒有不合理限制的選舉辦法,特首經由一個真普選的程序產生,使香港的民主進程揭開新一頁。
例如,提名委員會的組成是關鍵,已經有建議擴大提委會的選民基礎,經由公開、公平的辦法產生,使它真正成為可以反映大多數人意志的縮影,以消弭提委會執行篩選的疑慮;例如提委會提名特首候選人的程序,也可以設計到不排拒特定黨派人士。諸如此類事項,即使在喬曉陽和李飛劃下的框架,仍然有空間達至主流民意認同的真普選,所以,應該抱持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爭取落實真普選。
林鄭月娥在立法會發言時,期望議員以開放包容的心,以求同存異之志,理性務實地討論,她這番話,不僅適用於議員,也適用於全社會,特別是近年冒起的愛字輩團體的行徑,與一些激進黨派、團體的表現,同樣令人厭惡,這些團體若不節制或被節制,有可能會使諮詢出亂子。所以,若要出現理性務實討論政改的氛圍,就要避免出現激進團體牽動甚至騎劫政改議題的局面。這就需要理性務實客觀力量敢於對激進勢力說不。
今次諮詢還有一點值得關注,就是政府彙集民意的方法。1988年直選爭議,政府曾經以單一格式的數以十萬計所謂民意,否決實施直選的訴求,當時爭取直選人士覺得受騙,但是無可奈何;今次政府怎樣體待民意的質量,應該有所交代,若再出現當年政府極不光彩的一幕,民間反應將難以估計。就此值得政府警惕,市民也會密切關注。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政改僅諮詢選舉辦法
管治困局仍然難突破
回歸16年,歷經3名特首,董建華、曾蔭權的管治以失效告終,現時特首梁振英面對的管治困難,較前兩名特首來得更早。實踐已經證明,無論是商人治港、公務員治港,抑或專業人士治港,以現在的畸形政治體制,都會跌入管治困局。因此,不少有識之士期望今次政改會觸及政制格局,調整行政與立法形態,例如不再實施比例代表制,改變立法會組成細碎化的局面,甚或實施政黨政治,特首由政黨中人出任,帶領政黨參加選舉,贏得選舉之後組織政府(或聯同其他黨派組織聯合政府),以解決立法會權責不對稱,從而建立責任政治的管治格局,真正體現港人治港。
如何突破管治困局,還有其他選擇,可惜政府公布的諮詢文件,並未觸及格局變化,僅把「行政長官的政黨背景」列為諮詢議題。總體而言,今次政改諮詢仍然停留在制訂選舉辦法層面,不會帶來制度改革,即使實施普選特首,內耗空轉、內鬥不絕的夢魘,仍然揮之不去,香港得以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建設社會、改善民生的期望,難以實現,因為政治制度問題未解決,依然拖着香港前進的後腿。今次政改諮詢反映權力當局的短視與因循,既可惜又無奈。
政務司長林鄭月娥囿於框架所限,難寄望她有什麼大動作,不過,從諮詢文件所見和她的闡釋,看到她在感情上與主流港人的認知,仍然較一致。首先,文件指出「社會普遍對按照《基本法》落實普選,是殷切期待的」,林鄭月娥在立法會和記者會,分別答覆議員和記者提問時,都說到市民對落實普選,期望很大,若政改泡湯,香港整體將要付出很大代價,涉及管治問題,社會和經濟發展會受到影響,她又引述港大法律學院教授陳弘毅的話說,若政制原地踏步,大家都是輸家。
林鄭月娥對政改失敗的影響,說法雖然較婉轉,未若「香港將不可管治」、「帶來災難」等描述之嚴重,但是她不諱言這一點,起碼顯示與權力當局一些鬥字當頭,宣揚原地踏步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人,有很大不同。爭取落實普選,而非搞砸普選,是根本不同的兩種取態,有理由相信,林鄭月娥是爭取落實普選派。
其次,諮詢文件沒有提及特首必須愛國愛港,值得注意的是,在立法會有建制派議員曾就此提問,林鄭月娥回答時引述基本法條文有關特首的角色與職能,認為特首愛國愛港,不言而喻。這個說法,與較早前李飛訪港時的相關論述,基本相同,因此難以說林鄭月娥「打斧頭」,不過,沒有「愛國愛港」而引起建制派關注,是否折射出其他一些信息,值得觀察。
諮詢文件不提愛國愛港,客觀上起碼未激化泛民陣營的不滿,有利於開展諮詢工作。不過,這個「不言而喻」實際上有點掩耳盜鈴,因為諮詢文件所臚列條條框框,基本上由「愛國愛港」和「不接受與中央對抗的人當特首」引伸而來,這些沒有法律準則的說法,預期日後仍將左右政改討論,也會是政改能否成功的主要障礙。
政改討論須理性務實
慎防被激進勢力騎劫
無論如何,林鄭月娥主持的諮詢文件,反映她與絕大多數港人一樣,期望爭取落實普選特首,基於同樣的企盼,做好這次政改諮詢,為日後提出正式方案創造條件,是現階段朝野應該共同努力的方向。雖然諮詢文件不脫條條框框,但是理論上,即使按基本法的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解釋和《決定》,仍然有機會得出對任何參選人都沒有不合理限制的選舉辦法,特首經由一個真普選的程序產生,使香港的民主進程揭開新一頁。
例如,提名委員會的組成是關鍵,已經有建議擴大提委會的選民基礎,經由公開、公平的辦法產生,使它真正成為可以反映大多數人意志的縮影,以消弭提委會執行篩選的疑慮;例如提委會提名特首候選人的程序,也可以設計到不排拒特定黨派人士。諸如此類事項,即使在喬曉陽和李飛劃下的框架,仍然有空間達至主流民意認同的真普選,所以,應該抱持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爭取落實真普選。
林鄭月娥在立法會發言時,期望議員以開放包容的心,以求同存異之志,理性務實地討論,她這番話,不僅適用於議員,也適用於全社會,特別是近年冒起的愛字輩團體的行徑,與一些激進黨派、團體的表現,同樣令人厭惡,這些團體若不節制或被節制,有可能會使諮詢出亂子。所以,若要出現理性務實討論政改的氛圍,就要避免出現激進團體牽動甚至騎劫政改議題的局面。這就需要理性務實客觀力量敢於對激進勢力說不。
今次諮詢還有一點值得關注,就是政府彙集民意的方法。1988年直選爭議,政府曾經以單一格式的數以十萬計所謂民意,否決實施直選的訴求,當時爭取直選人士覺得受騙,但是無可奈何;今次政府怎樣體待民意的質量,應該有所交代,若再出現當年政府極不光彩的一幕,民間反應將難以估計。就此值得政府警惕,市民也會密切關注。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