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拐B案」另有內情。原來母親口中的那對藉問路而拐走BB的「大陸男女」,到底是子虛烏有。正如之前一名青年謊報父母失蹤,他使出了同一招掩眼法,就是聲稱他們失蹤前去了「內地旅遊」。後來真相大白,原來靑年自己冷血地弒父殺母。一如今次「拐B案」,社會在破案前的那陣子,一聽見「大陸」和「內地」,都難免抹一把冷汗。
這次事件中,我特別留神母親自編自導的「大陸口音」。這四隻字極具威力,在最初已很成功的俘虜了很多人的想像和分析力,從而迅速一口咬定這是大陸人所為。網絡輿情則更激烈,煽動族群仇視的本土極右分子,更乘勢打擊政敵,因而任何人或媒體稍為提出合理的懷疑,也遭上綱上線的批鬥「偏袒內地人」。正所謂殺得性起,他們更毫無創意的再將罪責推向新移民團體,要他們謝罪認錯。
在整件事中,「大陸口音」就像一個語言上的天然標記,速速替我們分類辨物,界分本土和大陸,甚而區分人性的優劣美醜。然而,我不禁想起很多上一輩香港人都是懷有「大陸口音」。他們的廣東話說得不夠純正,常常夾雜了鄉音,例如將香港讀成「康港」。人物方面,最出名的例子莫過於李嘉誠,他的廣東話肯定極不純正,但他是地道香港人嗎?
有時候,口音根本不能替我們區分族群,更遑論分辨善惡。一個健康的本土認同,不該以口音來辨明正義和邪惡,畢竟,單靠口音並不足以告訴我們是非對錯。其實真的可以倒過來想,那個正在努力說着半鹹淡廣東話、帶有「大陸口音」的人,不也是一種語言上的入鄉隨俗嗎?難道不也是一份誠意和尊重?這種語言上的格格不入(常弄出笑話),從這一角度想,不也是很可愛嗎?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