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近來香港的政治議題討論扯上教育議題上,身為一教育工作者及教師教育工作者,我也有我的論述想表達。
隨着最近一股腦兒的通識科去政治化的討論,以及指控老師會因為其政治取向而令通識科考試評改失去公平性,可窺見一種不信任老師及因噎廢食的心態已出現。身為教育工作者,當然明白老師的教學工作究竟得不得到社會人士、家長、學生及政府官員之信任是很重要,也關係到教育之成敗,是需要用時間以證明一切,我也有信心大部分香港的老師有其專業的精神及操守,去實踐教導學生做學問之5種精神「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及篤行之」。在此,我想談的是因噎廢食這問題,而這問題也跟有人提倡通識科去政治化有關,所以我一併兩者作闡析處理。
老師「課程意識」
首先,我想引入老師「課程意識」這概念,所謂「課程意識」,是指老師有義務及責任去檢視其所施行的課程及教材,是否對學生來說「最有教育意義」,否則老師是有責任去修改、或刪掉、或改寫之。事實上,老師的課程意識是受老師的教育信念影響的。當老師的教育理念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批判明辨,其課程意識也是同一面向,他或她也會小心反思檢視其教學方法及教學內容是否真正能令學生變得慎思明辨。反之,若一位老師只信奉成績分數及知識之灌輸,其課程意識便不見得高遠到哪裏,教材中之偏頗錯漏、誤導歧視,以及謬誤之教學方法,都會置若罔聞,或視作當然,其後果不可謂不令人擔憂。現在大學教育旨在「格物致知」、「慎思明辨」,而教師教育更在乎未來老師須懂得自身之反覆推敲道理、格其物事、窮其真偽,而真偽之判斷,更是鼓勵其「上下而求索」,先取得全面的資信,才作立論。
在此,筆者欲引伸討論至最近通識科去政治化討論及「佔中問題」之討論。筆者個人很欣賞協恩中學之討論「佔中問題」之手法——讓代表正反雙方的人物先後作一論述,再由學生自行判斷自身之立場看法。這種正反合之辯證法正是真正教育之精髓所在——所謂「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這種求真理之道,亦是教師教育工作者希冀年輕一代準老師能篤行之,實踐之。再由此引伸開去,所謂教育「去政治化」,可能會變成「去教育化」!因為若果挪掉事實之一部分作討論,尤其是關鍵的一部分,立論結果便不會有效成立,及有片面偏頗之虞。可能有些人士,認為現今中學生未懂得明辨是非,做老師的要多些灌輸引導,因此處事從簡式的不去拈敏感議題。這種思想只會導致學生是非黑白不分,後果不可謂不嚴重。事實上,現今資訊流通發達,青年人很容易從媒體及網絡上看到這些政治敏感議題之報道,但苦無機會與他人作理性分析討論,結果形成偏頗激進之思想,實非個人及社會之福!如果能經老師在課室中有理有道之引導,並強調正反合之辨證及學人個人主體之批判,結果可以大大不同。
教育「去政治化」等於「去教育化」
須知現代教育思潮視師生關係是互為主體,假如教學中的社會互動不是一種良性的溝通、對話,而是純然的囤積、灌輸或載入,那麼學生只是被視為教學過程的被動客體,而失去其與知識的主動關係,以及與真實世界及現象之聯繫關係,結果也是有心之士所不欲見到的。這些教與學的看法,都是現今教師教育工作者常常提醒新一輩之準教師應持有之道,同時也會提醒及提升其應有之課程意識,以面向現今多重聲音、多重面貌的社會現象。
最後,教育「去政治化」,是等於「去教育化」,是違背教育精神的!也同時對教師而言,乃「去專業化」!實對老師專業地位及教師教育工作的一種踐踏!
作者是香港教育學院助理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隨着最近一股腦兒的通識科去政治化的討論,以及指控老師會因為其政治取向而令通識科考試評改失去公平性,可窺見一種不信任老師及因噎廢食的心態已出現。身為教育工作者,當然明白老師的教學工作究竟得不得到社會人士、家長、學生及政府官員之信任是很重要,也關係到教育之成敗,是需要用時間以證明一切,我也有信心大部分香港的老師有其專業的精神及操守,去實踐教導學生做學問之5種精神「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及篤行之」。在此,我想談的是因噎廢食這問題,而這問題也跟有人提倡通識科去政治化有關,所以我一併兩者作闡析處理。
老師「課程意識」
首先,我想引入老師「課程意識」這概念,所謂「課程意識」,是指老師有義務及責任去檢視其所施行的課程及教材,是否對學生來說「最有教育意義」,否則老師是有責任去修改、或刪掉、或改寫之。事實上,老師的課程意識是受老師的教育信念影響的。當老師的教育理念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批判明辨,其課程意識也是同一面向,他或她也會小心反思檢視其教學方法及教學內容是否真正能令學生變得慎思明辨。反之,若一位老師只信奉成績分數及知識之灌輸,其課程意識便不見得高遠到哪裏,教材中之偏頗錯漏、誤導歧視,以及謬誤之教學方法,都會置若罔聞,或視作當然,其後果不可謂不令人擔憂。現在大學教育旨在「格物致知」、「慎思明辨」,而教師教育更在乎未來老師須懂得自身之反覆推敲道理、格其物事、窮其真偽,而真偽之判斷,更是鼓勵其「上下而求索」,先取得全面的資信,才作立論。
在此,筆者欲引伸討論至最近通識科去政治化討論及「佔中問題」之討論。筆者個人很欣賞協恩中學之討論「佔中問題」之手法——讓代表正反雙方的人物先後作一論述,再由學生自行判斷自身之立場看法。這種正反合之辯證法正是真正教育之精髓所在——所謂「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這種求真理之道,亦是教師教育工作者希冀年輕一代準老師能篤行之,實踐之。再由此引伸開去,所謂教育「去政治化」,可能會變成「去教育化」!因為若果挪掉事實之一部分作討論,尤其是關鍵的一部分,立論結果便不會有效成立,及有片面偏頗之虞。可能有些人士,認為現今中學生未懂得明辨是非,做老師的要多些灌輸引導,因此處事從簡式的不去拈敏感議題。這種思想只會導致學生是非黑白不分,後果不可謂不嚴重。事實上,現今資訊流通發達,青年人很容易從媒體及網絡上看到這些政治敏感議題之報道,但苦無機會與他人作理性分析討論,結果形成偏頗激進之思想,實非個人及社會之福!如果能經老師在課室中有理有道之引導,並強調正反合之辨證及學人個人主體之批判,結果可以大大不同。
教育「去政治化」等於「去教育化」
須知現代教育思潮視師生關係是互為主體,假如教學中的社會互動不是一種良性的溝通、對話,而是純然的囤積、灌輸或載入,那麼學生只是被視為教學過程的被動客體,而失去其與知識的主動關係,以及與真實世界及現象之聯繫關係,結果也是有心之士所不欲見到的。這些教與學的看法,都是現今教師教育工作者常常提醒新一輩之準教師應持有之道,同時也會提醒及提升其應有之課程意識,以面向現今多重聲音、多重面貌的社會現象。
最後,教育「去政治化」,是等於「去教育化」,是違背教育精神的!也同時對教師而言,乃「去專業化」!實對老師專業地位及教師教育工作的一種踐踏!
作者是香港教育學院助理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