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自從處於半退休狀態後,就很少去北京。因為我怕見京官,哪怕是親友中的京官。但是我卻常常會想念前中宣部研究室主任朱通。他是個老資格京官,卻沒有一點京官味。與其說他是我的上級領導,不如說是一位可敬的兄長。朱通不像多數京官那樣喜歡別人稱呼其官銜。因此相識近30年,從年輕時起我就一直叫他「老朱」。
大筆桿子中宣部任職
老朱和我一樣是浙江人。1948年中學時就加入中共,擔任杭州建國中學地下支部書記。1950年到北京中央團校學習,結業留校,在馬列主義教研室和哲學教研室當教員,直至「文革」。1977年起在《紅旗》雜誌任評論員和編輯。1978年參與籌備共青團「十大」,起草大會報告。大會結束後調中宣部理論局,1979年5月出任研究室主任,直到1991年離休。他一直是中央高層的大筆桿子。1980年代初參與中共十二大黨章修改,註釋《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決議》;1987年參加宋平主持的中共十三大文件的黨建小組;1989年冬至1990年9月,出任中央關於蘇聯東歐劇變情况追蹤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
主動傳授與京官打交道技巧
1985年,上海市委宣傳部組織文化發展戰略研討時,我進京匯報。第一站自然要去上級機關——中宣部研究室,就此認識了朱通。老朱中等個子,身材微胖,說話不緊不慢,一口純正普通話。舉止談吐可用溫良恭儉讓來形容。他聽完我的匯報,十分感興趣,但並未說半句讚揚的官話,而是幫我出主意如何獲得中宣部領導人的重視。此後他就一直全力支持我們的研討活動。當時我剛踏足官場,完全不懂如何與京官打交道。然而上海文化發展戰略的制定又亟需中央宣傳系統各部門的支持。於是老朱成了我的幕後「高人」,不僅常在私底下給我指點迷津,有時還親自出馬幫我找人溝通。在朱厚澤當中宣部長時,曾有人說,朱通是鄧力群的人,提醒我勿與他走得太近。但我很不以為然,在任何時候,我都不贊成以線劃人。老朱辦事穩重,但思想開放,值得我敬重。
1989年初,老朱來上海出差,隨行的有一名叫李從軍的研究室工作人員,說是剛從山東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畢業。我陪他們去上海飛機製造廠參觀,發現小李對老朱畢恭畢敬。後來聽說老朱離休後,他就接任研究室主任,後來又當了中宣部副部長和新華社社長。
不久後就爆發了「六四」。1989年底,我正在家等候發落。有一天,接到市委宣傳部通知,說老朱到了上海,想要見見我。我在部機關見老朱時,部領導十分緊張,知道老朱「通天」,派了機關黨總支部書記旁聽。老朱見此情形,只和我寒暄了幾句,然後約我到他下榻的大滬飯店見面。
「六四」後不避嫌赴滬見面
翌日我如約去見他,在座的還有深圳市委宣傳部長楊廣慧。老朱希望我為深圳籌拍的電視政論片集《世紀行》擔任撰稿人,並介紹說這部電視片集是正面宣傳四項基本原則,淡化處理剛過去的「六四」,強調繼續改革開放,強調團結。老朱說,鄧力群會出任該片總顧問,他自己出任總策劃,參與撰稿的還有秦曉鷹(現內地著名時事評論員,當時也在中宣部工作)和《農民日報》的劉青。他們當時也和我差不多,都是「帶罪之身」,但老朱並未避嫌。他對我說:「你的情况,我都了解。既然上海不用你,願不願意到中宣部研究室來工作?我也快要到年齡離休了。」他還說,這都是鄧力群的意思。我婉言謝絕了老朱的好意,說我自知不是當官的料,準備回學術界,先出國再深造一下,但我一定會回來。老朱聽了未再堅持,而是說:「那你任何時候到北京都可以來找我們。」這番話令到當時身處逆境中的我非常感動。
身體雖老邁思考仍活躍
1994年夏,我從美國到香港《明報》工作。第一次出差去北京,儘管身分敏感,但想到老朱以前的話就鼓足勇氣去見他。想不到老朱對我的熱情不減當年,馬上要我去他家做客,暢談別後之情,還說「力群同志一直在關心你,這次我來安排你去見見他」。幾天後,鄧力群從北戴河回京,老朱就陪着我去新鮮胡同的鄧家。此後,我只要進京都會去拜訪老朱,有時還會找家小飯館,要幾碟小菜,喝點小酒,天南地北地閒聊。有幾次還約上中宣部的老熟人——新聞局長鍾沛璋和研究室的陶驊。儘管老朱一年比一年衰老,但言談之中,總覺得他的思想一直像年輕人那樣敏銳活躍。我現在很少去北京了,下次再進京一定去看看老朱。
作者是資深傳媒人
大筆桿子中宣部任職
老朱和我一樣是浙江人。1948年中學時就加入中共,擔任杭州建國中學地下支部書記。1950年到北京中央團校學習,結業留校,在馬列主義教研室和哲學教研室當教員,直至「文革」。1977年起在《紅旗》雜誌任評論員和編輯。1978年參與籌備共青團「十大」,起草大會報告。大會結束後調中宣部理論局,1979年5月出任研究室主任,直到1991年離休。他一直是中央高層的大筆桿子。1980年代初參與中共十二大黨章修改,註釋《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決議》;1987年參加宋平主持的中共十三大文件的黨建小組;1989年冬至1990年9月,出任中央關於蘇聯東歐劇變情况追蹤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
主動傳授與京官打交道技巧
1985年,上海市委宣傳部組織文化發展戰略研討時,我進京匯報。第一站自然要去上級機關——中宣部研究室,就此認識了朱通。老朱中等個子,身材微胖,說話不緊不慢,一口純正普通話。舉止談吐可用溫良恭儉讓來形容。他聽完我的匯報,十分感興趣,但並未說半句讚揚的官話,而是幫我出主意如何獲得中宣部領導人的重視。此後他就一直全力支持我們的研討活動。當時我剛踏足官場,完全不懂如何與京官打交道。然而上海文化發展戰略的制定又亟需中央宣傳系統各部門的支持。於是老朱成了我的幕後「高人」,不僅常在私底下給我指點迷津,有時還親自出馬幫我找人溝通。在朱厚澤當中宣部長時,曾有人說,朱通是鄧力群的人,提醒我勿與他走得太近。但我很不以為然,在任何時候,我都不贊成以線劃人。老朱辦事穩重,但思想開放,值得我敬重。
1989年初,老朱來上海出差,隨行的有一名叫李從軍的研究室工作人員,說是剛從山東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畢業。我陪他們去上海飛機製造廠參觀,發現小李對老朱畢恭畢敬。後來聽說老朱離休後,他就接任研究室主任,後來又當了中宣部副部長和新華社社長。
不久後就爆發了「六四」。1989年底,我正在家等候發落。有一天,接到市委宣傳部通知,說老朱到了上海,想要見見我。我在部機關見老朱時,部領導十分緊張,知道老朱「通天」,派了機關黨總支部書記旁聽。老朱見此情形,只和我寒暄了幾句,然後約我到他下榻的大滬飯店見面。
「六四」後不避嫌赴滬見面
翌日我如約去見他,在座的還有深圳市委宣傳部長楊廣慧。老朱希望我為深圳籌拍的電視政論片集《世紀行》擔任撰稿人,並介紹說這部電視片集是正面宣傳四項基本原則,淡化處理剛過去的「六四」,強調繼續改革開放,強調團結。老朱說,鄧力群會出任該片總顧問,他自己出任總策劃,參與撰稿的還有秦曉鷹(現內地著名時事評論員,當時也在中宣部工作)和《農民日報》的劉青。他們當時也和我差不多,都是「帶罪之身」,但老朱並未避嫌。他對我說:「你的情况,我都了解。既然上海不用你,願不願意到中宣部研究室來工作?我也快要到年齡離休了。」他還說,這都是鄧力群的意思。我婉言謝絕了老朱的好意,說我自知不是當官的料,準備回學術界,先出國再深造一下,但我一定會回來。老朱聽了未再堅持,而是說:「那你任何時候到北京都可以來找我們。」這番話令到當時身處逆境中的我非常感動。
身體雖老邁思考仍活躍
1994年夏,我從美國到香港《明報》工作。第一次出差去北京,儘管身分敏感,但想到老朱以前的話就鼓足勇氣去見他。想不到老朱對我的熱情不減當年,馬上要我去他家做客,暢談別後之情,還說「力群同志一直在關心你,這次我來安排你去見見他」。幾天後,鄧力群從北戴河回京,老朱就陪着我去新鮮胡同的鄧家。此後,我只要進京都會去拜訪老朱,有時還會找家小飯館,要幾碟小菜,喝點小酒,天南地北地閒聊。有幾次還約上中宣部的老熟人——新聞局長鍾沛璋和研究室的陶驊。儘管老朱一年比一年衰老,但言談之中,總覺得他的思想一直像年輕人那樣敏銳活躍。我現在很少去北京了,下次再進京一定去看看老朱。
作者是資深傳媒人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