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向曼德拉致敬 回應道德感召長青網文章

2013年12月0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2月07日 06:35
2013年12月07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曼德拉留下的政治遺產,有形的是以非暴力方式實現了南非的種族和解,創建了種族和諧相處的新南非;無形的是他留下以忍讓、博愛、寬容、和解與務實的大愛精神,繼續潤澤南非和惠及世界。曼德拉成功改造南非、化解種族衝突,被認為已經成為「曼德拉模式」,是不少國家和地區追求奮鬥的目標。”


南非前總統曼德拉逝世,舉世哀悼。世人緬懷曼德拉,不僅在於他結束了南非的種族隔離統治,挽救了這個國家,還在於他展示無比寬廣的胸懷,向世人傳播和解與寬容的精神。曼德拉躬身力行驗證,即使最深重的仇恨,只要願意放下,都有可能化解,正如他把本來黑白勢不兩立的國度,改造成為「彩虹之國」一樣。不過,曼德拉這個名字的深層意義,以此檢視世局時情一些狀况,使人唏噓不已。


曼德拉憑藉和解寬恕

使新南非成為 「彩虹之國」

曼德拉爭取結束南非白人政府的種族隔離統治,起初帶領公民抗命運動,由於1960年一次白人政府的血腥鎮壓,他一度認為和平抗爭不能奏效,改而謀求以暴力奪權,其後被捕,1964年被判終身監禁。曼德拉在白人政府的監獄被囚27年,但是漫長的牢獄歲月,曼德拉不僅未因此而滿心怨恨,反而讓他孕育出寬恕和理性,以促進國家團結、民族和解的高尚情操。曼德拉曾經說過,「當我走出牢獄邁向通往自由的大門時,我體悟到若自己不能把痛苦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這個人其實還在獄中」。1990年出獄之後,他就是以這副胸懷,統合山頭林立的非洲人國民大會(ANC),進而與白人政府達成和解,於1994年透過全民參與的選舉,當選南非總統,順利完成白人政府向全民政府的過渡。


南非歷經白人統治約300年,即使出了一位黑人總統,不等於國家即時團結,特別是白人雖然只佔人口15%,但是在全國經濟擁有絕對優勢,經濟命脈的礦場大多由白人擁有,而且曼德拉為穩住白人,簽署了協約,保護白人的經濟利益;所以,南非黑人雖然掌握了政權,但是黑人與白人的貧富比對仍然極其懸殊(即使黑人掌政之後19年,情况並沒有根本轉變)。此外,當時白人對這位黑人總統,也不是完全信任,因此雖然南非邁入新時代,但是有關國民身分的重新塑造,仍然極其艱困。


1995年,一場欖球賽,為曼德拉和南非帶來轉折契機。由白人組成的南非欖球隊贏得世界冠軍,曼德拉到更衣室,穿上有國旗、象徵彩虹的球衣,與球員一起歡慶,當時的隊長回憶說,「我感到很感動,那一時刻,我是永生不忘的。我們開創了歷史」。這一幕,淡化了白人對曼德拉的成見,白人開始接受他,黑人與白人的隔閡開始打破,自此,無論是白人、黑人,都以「彩虹之國」的國民為榮。


曼德拉得以名留青史,不能不提及當時的白人總統德克勒克。德克勒克主導釋放曼德拉,然後兩人聯手促使政權和平順利過渡,他的舉措,有人認為是白人知道不可能固守政權,選擇曼德拉,只為白人的利益得到保護,不過,即使如此,對南非整體也看不到帶來什麼損害。撇除動機目的,德克勒克與曼德拉共同立下不世之功,德克勒克顯現的大智慧、大勇氣,值得肯定和讚賞,兩人同獲諾貝爾和平獎,實至名歸。


由南非看世界看中國看香港

時局世情使人感慨萬千

曼德拉留下的政治遺產,有形的是以非暴力方式實現了南非的種族和解,創建了種族和諧相處的新南非;無形的是他留下以忍讓、博愛、寬容、和解與務實的大愛精神,繼續潤澤南非,惠及世界。曼德拉成功改造南非、化解種族衝突,被認為已經成為「曼德拉模式」,是不少國家和地區追求奮鬥的目標。曼德拉模式的道理無人不識,可惜舉世濁浪之中,盡多知易行難的例子。埃及革命推翻獨裁者之後,本來走上民主之路,但是一場血腥轉折,返回原點,國祚堪虞;佛國泰國,本應祥和,但是政黨纏鬥不絕,今日你倒我,明日我倒你;以色列與中東國家、伊斯蘭世界和西方文明的衝突,更看不到絲毫曼德拉模式的影子。


中國對於曼德拉逝世,國家主席習近平、總理李克強等即時表示追悼,對曼德拉的志業亦予以高度評價和肯定。但令人感慨的是,同樣宣揚和解寬恕的劉曉波,仍然繫獄;至於24年前發生的六四事件,不少人都提出當權者應該與人民和解,但是未獲絲毫回響;至於曼德拉為自由、為民主而奮鬥的足迹,放在中國現今的情况來檢視,更是難禁唏噓了。


回到香港,近年就特區政府管治困局和政改討論,左派一些言論顯得殺氣騰騰,本來是人民內部矛盾,卻看到敵我矛盾的鬥爭擊殺;長期獲多數港人認同和支持的民主派,當權者堅拒和解,還處處打擊。施明德搞台獨是事實,他因此坐了國民黨的大牢超過25年,當年他出獄時對傳媒說的第一句話是:「忍耐是不夠的,還必須寬恕。」有人將他比擬曼德拉,但是發起佔中人士到台灣與施明德會晤,立即遭到左派報章無限上綱上線攻擊,不單佔中發起人遭殃,連施明德也不放過,對於搞台獨,當然要嚴詞批評,但是施明德沿着和解寬恕的思維,也曾提過「一中歐盟化」的主張,期望打破兩岸僵局,現在這種殺昏頭的盲目做法,除了製造威嚇氣氛,震懾一些人之外,於香港大局看不到有任何積極作用。


曼德拉一度意圖以暴力手段推翻白人政府,數十年來,他和ANC其他成員被美國列為恐怖分子,到2008曼德拉90歲生日前夕,美國才將他除名,檢視這段過去,有美國官員當時承認「非常難為情」;今時今日的香港,當權者看不慣、不接受的一些做法,放在歷史長河來檢驗,何足掛齒?如果追悼曼德拉的原動力是他的和解寬恕,如果以此來檢視我們國家、兩岸和香港的情况,如果曼德拉模式能成為相關政策的組成部分,則許多事都可以放下,許多主觀錯誤都可以避免,中華民族的道路會走得更寬更廣。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