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坐牢27年 風雨中抱緊自由長青網文章

2013年12月0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2月07日 06:35
2013年12月07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曼德拉的人生,就是一部關於南非擺脫種族隔離主義的歷史。早在1964年因反抗壓迫而可能面臨判決時,他在庭上為自己辯護說﹕「我懷有一個建立民主和自由社會的美好理想,在這個社會裏,人人和睦相處,機會均等。我這一生將追求此一理想,希望予以實現。但若需要,我也準備為這理想犧牲。」


曼德拉在1918年7月18日,生於開普省貧窮的特蘭斯凱(Transkei),曾祖父是騰布族的酋長,父親是王室顧問。他9歲喪父後,由王族的攝政王撫養成長,是家族中當時唯一上過學的人,小學啟蒙教師給他取名納爾遜(Nelson)。


酋長後代年幼喪父

立志投身民族解放

1941年,23歲的曼德拉為逃避家族安排婚姻,出走到約翰內斯堡。1943年,他獲金山大學取錄攻讀法律,這助他反思自由與種族主義等問題,燃起對政治熱情。他在1944年加入了非洲人國民大會(非國大,ANC),聲言要「以戰士的名義投身民族解放事業」,力求建立一個各族平等共存的「彩虹國度」。


1950年代,曼德拉在約翰內斯堡成立律師事務所,致力爭取種族平等。他白天當律師,晚上當業餘拳擊手。當時南非通過了一系列種族隔離法令,激起黑人巨大的反抗浪潮。1952年6月,早已成為警方「眼中釘」的曼德拉首次被捕,判囚9個月。他暗下誓言:「我的一生就是一場戰鬥,我將繼續為自由而戰,直到生命最後一口氣息。」


反抗軍警暴力鎮壓

指揮民兵武裝鬥爭

1955年6月,非國大通過歷史性的《自由憲章》後,白人政權對黑人運動的鎮壓加劇。同年底,曼德拉在內150多名非國大成員被控叛國罪,審訊持續4年多後獲准不予起訴。1960年3月21日,大批黑人上街抗議當局推行種族歧視的《通行證法》,軍警鎮壓槍殺69人,史稱沙佩維爾慘案(Sharpeville massacre)。南非當局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非國大被列為「非法」組織。


1961年底,曼德拉由一名非暴力抗爭者,轉變領導非國大走向武裝抗爭之路,他成為民兵組織「民族之矛」首任指揮官。為尋求國際援助,他秘密出國訪問。有歷史學家相信,曼德拉在該段時期曾加入南非共產黨尋求支持;不過,曼德拉一直否認曾入黨,只承認曾與共黨結盟,他形容這就像丘吉爾與斯大林合作,抗衡希特勒一般。翌年他再次被捕,審訊期間他聲言:「我準備犧牲。」


身陷活地獄羅本島

日做苦工夜讀法律

1964年,他被改判終身監禁,在被稱為「活地獄」的羅本島(Robben Island)監獄過了18年,潮濕囚室囚室只有8米乘7米,只能睡草蓆,囚衣號碼46664。他日間要做揼石仔、採石灰等苦工。服刑期間,他感染過肺結核,採石場的工作令其肺部受損,加上獄方曾禁止他戴太陽鏡,石灰反射陽光令其部分視力永久受損,但他晚間仍攻讀倫敦大學的函授法律學位。1982年,他轉囚開普敦的波爾斯穆爾(Pollsmoor)監獄,在獄中寫成當今最暢銷的其中一本自傳體小說──《漫漫自由路》。


囚犯領袖啟蒙思想

白人獄警頑石點頭

牢獄生活雖然艱苦,對曼德拉卻恍如一所大學。他在獄中學習並推廣當時的白人語言「南非荷蘭語」(Afrikaans),亦透過和囚友辯論,碰撞思想。他在獄中是囚犯領袖,也是協調者和「傳道者」,不止感化了囚友,一些白人長官也頑石點頭,受其魅力感召。他憶述,後期白人獄警對他特別關照,甚至偷運報紙給他,執政黨中的溫和派也主動接觸他,希望打開對話。


曼德拉後來把自己能成為總統,歸功於在牢中學到的談判技巧和策略。他當上總統後,仍對1986年到時任南非總統博塔(P.W.Botha)辦公室探訪津津樂道,常向人展示當時博塔倒茶給他的位置。他說,當時雙方接觸是建基於互相尊重。


頭髮花白重踏政壇

當選首名黑人總統

非國大由1980年代起爭取曼德拉獲釋。1988年,逾7.2萬人為70歲的曼德拉齊集溫布萊球場演唱會,高唱《釋放曼德拉》。在輿論壓力下,多國針對種族隔離政策收緊對南非的制裁。1990年2月,南非時任總統德克勒克(Frederik Willem de Klerk)宣布,無條件釋放曼德拉及取消對非國大等33個反種族隔離組織的禁令。政府同時就建立種族平等的民主國家展開談判。


1990年2月11日,頭髮花白的72歲曼德拉跨出監獄大門,結束27年牢獄生涯,南非政治舞台從此揭開新一頁。他當日向12萬人發表著名的「出獄演說」,重申種族隔離政策沒有未來。1993年底,他與德克勒克同獲頒諾貝爾和平獎。翌年,他當選南非史上首名黑人總統。


「不把悲痛怨恨放下

其實我就仍在獄中」

當時南非有黑人主張向白人昔日罪行追究到底,但曼德拉選擇和解之路,以免仇恨延續令國家陷於內鬥。他身體力行,1995年在約翰內斯堡的欖球世界盃決賽,他穿上國家隊球衣,頒獎給白人隊長皮納爾(Francois Pienaar)。同年,「真相與和解委員會」成立,讓舊制度下的施虐者承認罪行,尋求寬恕。當被問及如何保持寬容的心,曼德拉以出獄當天的感受回答說:「當我走出囚室,邁向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清楚知道,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仍在獄中。」


《紐約時報》2007年訪問曼德拉時問及如何遏制心中仇恨。他說:「仇恨冲昏頭腦,影響決定。領導人負擔不起仇恨的代價。」


1997年底,他辭去非國大主席職位,並表示不再參加1999年總統選舉。他卸任後驗出患前列腺癌,但仍繼續投身慈善及人道事工,並為剛果民主共和國、布隆迪等非洲地區作和平斡旋。2004年,他淡出公眾場合陪伴親友,籲外界不要打擾他,稱有需要時「會聯絡大家」。


卸任投身慈善工作

南非世盃最後亮相

2009年,聯合國將每年7月18日曼德拉生日定為「曼德拉國際日」,表揚他為和平與自由的貢獻。2010世界盃首次在非洲大陸舉行,曼德拉是促成此盛事的靈魂人物。但其13歲曾孫女在世盃前夕車禍喪生,令他缺席開幕禮。他最終參加了閉幕禮,但家人指是國際足協(FIFA)施壓逼他亮相,而這亦是他最後一次公開亮相。


(綜合報道)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