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東海防空區體現新秩序 中美主導東亞日本靠邊站長青網文章

2013年12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2月08日 06:35
2013年12月08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美國副總統拜登在中國實行東海防空識別區後兩個星期不到就去了北京,明顯是以處理危機的速度往訪。抵達北京前,拜登先到東京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雖然美日是盟友,在因應防空區一事,美日之間有着明顯分野——美國儘管不同意,但也得體認中國不可能撤回防空區,從而調整策略,日本則希望拜登向中方施壓撤回。最後是日本失望而回,就如早前安倍訪美,希望奧巴馬在釣魚島紛爭為日本站台、最後空手而回一樣。


安倍欲拉美國抗華

再次碰釘失望而回

美國雖然只有200多年歷史,卻是務實主義本家,國際關係老手,東海防空識別區實行快兩星期拜登才出訪,稍為對現代中國了解的都知道,北京絕不可能因為拜登這麼走一轉就撤,否則的話,中共領導人如何向近年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國人交代;一旦撤回,恐怕政權能否保住都成疑問。安倍晉三的盤算是扯美國下水,在釣魚島紛爭令美國被動地成為日本「後盾」。上次安倍到訪華盛頓已碰軟釘,這次「危機」再來,安倍重施故技,要求美國介入,結果再次失望而回。


防空識別區到底應是如何大小是各說各話,只要提出說法,就能劃出防空區,世界各國俱是如此,只是過往中國空軍力量薄弱,就是劃出防空區都無法巡邏查證。况且,防空區另一特質是無害通過,防空區國家只能做到上述兩樣,難再有其他行為,除非外國飛行器進入本國領空,但這樣情况少之又少,防空區是國力顯示多於實際作用。日本自己在東海的防空區伸延到中國大陸外海,如今北京自劃防空區,只是自我防衛體系反映,日本的反應,是想不到中國這麼快就提升空軍實力保衛國家利益。


拜登在北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談長達5個半小時,對於東海防空防空區,報道着墨不多,北京既然已經實行,美國深知無法撤回,再談也是徒然,因此美國改而要求北京不要在南海設立防空防空區。美國此刻能做到的只是這些,東海防空區無法改變,焦點隨即轉向具戰略價值的南海,這是美國「重返亞洲」焦點,是拜登此行向中方傳遞的最大信息,就東海防空識別區的取態只是虛晃一招,至於中方會否在南海有相應行動,會是更大的關注點。


國際政治是現實及殘酷的,眼中只有本國利益而無他國利益,在東海防空識別區事件,北京通過設立防空區,看穿美日間的戰略關係及其策略底線。可以看到,美國當下的最大利益是東海保持現狀,不啟戰爭。安倍晉三上台之後,企圖藉釣魚島把美國拉進中日紛爭。美國對發動戰爭和參與戰爭向不手軟,但從來都以美國利益最先,今天中美遠未至於兵戎相見,雖然有猜測中美終須一戰,即便猜想屬實,但也不會是10年內的事。美國與中國和好的利益,遠大於與中國開戰的利益,這是東海防空識別區安然至今的最重要論證。


南海會否設防空區

中美越菲博弈焦點

戰後以來在西太平洋飾演主要角色的日本,經此一役,證明已非區內主要「玩家」,無法以政治槓桿牽引大局,因為當美國擺出「和為貴」取態,東京無法以「中國威脅論」把華府帶到地區紛爭當中為日本撐腰。值得注意,美方提及希望中國不要在南海設立防空識別區,由於牽涉南海水道的越南、菲律賓等國,當美國只得嚥下東海防空識別區,越菲等國就必須再三思量對華的立場,尤其是與中國有領土主權糾紛的菲律賓,馬尼拉未來的走向必須留意。


對中國而言,東海防空識別區成立,無疑奠立其在西太平洋戰略角色,但必須指出,一者之立,必引來挑戰,美國雖然口頭放軟,但防空區確是挑戰二戰以來的西太平洋空中版圖,美日不會就此甘心,大動作雖不可能,小動作想必接踵而來。面對挑釁及可能由此而生的擦槍走火,中國當局如何面對,是北京的重大課題。畢竟,對中國來說,目前最大任務仍是發展經濟,而發展經濟,最重要是要有穩定和平的環境,戰爭絕非北京所願,更非期待國民經濟再上新台階的中國人民所願。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