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通識導賞﹕卡夫卡 夢魘成就百年經典長青網文章

2013年12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2月08日 19:35
2013年12月08日 19: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即使沒有看過小說家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的作品,走在捷克布拉格的街上,四周掛滿他的紀念品、手信,又有他的博物館,你不難知道作家是屬於這個城市的。


卡夫卡,生於一八八三年七月三日,至一九二四年六月三日歿於肺結核。


適逢今年是作家的誕辰一百三十周年,香港歌德學院現正舉辦「Franz Kafka in Prague」展覽,介紹這位百多年來影響深遠、啟發往後不少文學藝術創作的小說家,讓香港的文學愛好者重新閱讀偉大作家的生平與作品。


布拉格舊城區內,位於猶太區的黃金小巷﹙Golden Lane﹚,經卡夫卡效應「鍍金」而成布拉格的旅遊熱點︰黃金小巷是卡夫卡故居所在,作者在這裏寫成《城堡》等不朽著作。卡夫卡的作品冷酷、怪異、荒誕,故事場景以布拉格景觀為原型,而卡夫卡亦漸漸演變成布拉格的icon人物。可是,他的作品都由德語寫成,而非捷克文,這關乎他那豐富、駁雜的文化背景,及歷史與地域因由。「卡夫卡的身世、背景,有如中歐文化及歷史的縮影。」捷克領事簡杜力克說。


大作家也曾向現實低頭

捷克位處歐洲中部,周邊國家是德國、奧地利、波蘭及斯洛伐克,交匯了不同的歐洲文化。卡夫卡生於捷克首都布拉格﹙當時屬奧匈帝國﹚,父親是猶太商人,但他選擇以德語為母語,並以此為寫作語言。偉大作家曾在保險公司當了十多年秘書,他父親也輕蔑的說他的工作只是bread job﹙為口奔馳的工作﹚。這種生活消磨他,令他難以持續寫作。及後,他只工作半天,為的是寫下不朽的作品。而這些作品,都在他死後才陸續見於人前。


問捷克駐香港總領事簡杜力克,卡夫卡小說中百多年前的布拉格,還有多少「古蹟」還保留至今?領事先生回答︰「全部都在!」例如廣場上的Kinsky Palace便是卡夫卡上中學、學德文的地方;又如現在的Hotel Century Old Town Prague,作家曾在裏面當了十多年保險公司的秘書。


逝世多年 作品前衛如昔

在他短短四十年的人生中,卡夫卡寫出不少至今讀來仍覺「前衛」的作品,如《變形記》、《城堡》、《審判》等經典小說,以及他與父親、妺妹及情人的書信等,都是對後世影響至深的文學瑰寶。舉辦這次「Franz Kafka in Prague」展覽的香港歌德學院,院長Gabriele Gauler說當她還是中學生時,卡夫卡小說是那一代學生人人手執一本的讀物。有人覺得卡夫卡的作品艱澀、閱讀過程有如誤進迷宮,是否只有年輕的讀者才有空間及時間專注閱讀?「卡夫卡適合任何人、任何年齡、任何文化背景的讀者去閱讀。他的作品意涵豐富,能穿越任何文化界限。」她說,卡夫卡的作品是不會過時﹙timeless﹚的經典。


1. Kafkaseque

Kafkaseque﹙卡夫卡式﹚是從作者名字及其作品風格演變出來的術語——可想而知卡氏作品影響力之大。荒誕、疏離、神秘、幽暗、隱喻、寓言,全可歸入「卡夫卡式」風格的關鍵詞。小說中的主人角,總是以一己之孤獨、弱小,面對龐大的、無以名狀的恐懼——不少讀者視之為對官僚制度、政治體系的隱喻。寓言式的小說也許晦澀,沒有明言所指,但這也是卡夫卡的作品能被不斷詮釋、永不過時的原因。


荒唐的故事與現實

作家潘國靈曾在〈卡夫卡寓言〉一文寫到︰「人活在龐大的官僚系統中,被官員、法律吞噬,個人的力量微弱得可以,終被異化成一隻甲蟲。甲蟲身體狀况(如爬行、進食)逐漸變化,更驚心動魄的,其實是隨之而來家人對他態度的變化。K無故被捲進一場訴訟之中,最後被行刑,臨終一話是「像一條狗!」,恥於活下去。同寫現代社會的異化,卡夫卡有別於卓別林的經典《摩登時代》(Modern Times),他的筆下更多是小資產階級而不是勞動工人(K就是一名銀行文書主任);看在今人眼中,只要對辦公室政治有所感的,我想,都能從卡夫卡小說讀出一點感受來。另卡夫卡筆下那無所不在的監視力量,在今天的偷窺社會尤有甚之。」最可怕的是,卡夫卡式的夢魘,一百多年後仍在上演。


「他(劉曉波)得了獎,我不能出門;這樣的事情我一直覺得太荒謬了。我估計卡夫卡也寫不出這麼不着調、荒誕的事。」遭軟禁的劉霞說。現實之於小說,只有更荒誕。


2. 我城的卡夫卡

卡夫卡作品也影響着香港的文藝創作。看過這次展覽的作家鄭政恒一口氣如數家珍的說︰「文學雜誌《字花》出版過『卡夫卡特輯』﹙2006年﹚;本地劇場改編過不少卡夫卡作品,如愛麗斯實驗劇團便演出過『卡夫卡的七個箱子』。」他還提到有論者說過韓麗珠、謝曉紅的小說作品有「卡夫卡式」的味道。其實漫畫家智海亦鍾情卡夫卡作品,他的漫畫The Writer,更以畫面呈現出卡夫卡式的荒誕。


香港的作家筆下散發着 Kafka 的氣息並非偶然。卡夫卡當時的生存處境,與香港作家着實有扣合之處,「卡夫卡在保險公司工作,來自商人家庭,屬社會上的中產階級,這背景與很多香港的創作人相似。不過,最相似的應該是他白天全職上班,寫作不過是公餘『兼職』。這種創作處境,相信令很多香港的寫作人都有共鳴」。他說,卡夫卡與香港作家都有一種共同的考慮﹙或焦慮﹚,就是兩者都要面對一強大文化背景︰德國文化之於卡夫卡、中國文化之於這個南蠻之地的寫作人。寫作的人不能逃避思考究竟要跟這種強大文化抗逆,還是歸順其中。


3. 多得他

卡夫卡好友Max Brod。他沒有遵從卡夫卡的遺囑——燒掉其所有手稿。卡夫卡死後,他的作品陸續由Max Brod出版。作為朋友,Max Brod的舉動相當具爭議性。但相信不少讀者倒慶幸他沒有把不朽之作一把火燒掉。


4. 卡夫卡文學獎

這次卡夫卡誕辰130周年展覽,先是由捷克布拉格的 Franz Kafka Society 舉辦,展覽的內容都由該會策劃。Franz Kafka Society 亦是每年舉辦卡夫卡文學獎Franz Kafka Prize的機構,這個獎項頒給其文學作品能超越地域、國族、文化背景所限的作家。香港讀者應該會記得村上春樹曾是該獎的得主。今年的得獎者是歐美的文學獎常客以色列小說家Amos Oz,他的作品常以家庭、兩性關係為主題,被翻譯成多國語言。


About

「Franz Kafka in Prague」展出卡夫卡的生平、作品及日記手稿的圖片,還有他、他的家人及情人的圖片。展覽曾於布拉格及歐洲等地展出,香港是亞洲首站,展板上的文字有捷克文、德文及英文三種版本。同層的歌德學院圖書館內展出德文、英文及中文版的卡夫卡文學作品。即使不是會員,也可以在圖書館內閱讀館內的書籍。展覽由即日起至1月20日,閉幕當日,學院邀請卡夫卡專家李歐梵教授作講座。


文 蔡琇莹

圖 盧翊銘、歌德學院提供

編輯 沈可媛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