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曼德拉走了,所有不同膚色、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的人們都在悼念這位偉大人物的離世,這在當代世界絕無僅有。
人們也都在議論究竟曼德拉給這個世界留下什麽遺產?是他那容不得任何懷疑的寬恕胸襟。而這種曼德拉精神尤其在「中國崛起」的年代非常缺乏。
因反對白人種族隔離政策而蒙受牢獄之災長達27年的曼德拉,在漫長的鐵窗生涯中頓悟:暴力與怨恨不能帶來真正的和解與和平。然而,這不是掛在嘴邊的口號,曼德拉的偉大反映在他將這種精神幾盡完美地實踐在他致力的種族和解之路。
當年在國內外貴賓雲集的總統就職典禮上,曼德拉誠摯地介紹3位受他親自邀請的特別嘉賓——在他當年被關在羅本島監獄時的3位看守人員,那一刻感動了所有在場的人。
「寬恕」是受害者最難做到的崇高道德,這不僅僅是基督教倡導的精神,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已經提倡「恕」與「仁」。
經過一場民族廝殺後,迎來抗戰勝利的蔣介石在演講中強調「我們不要報復,更不可對敵國無辜人民加以侮辱……,要知道如果以暴行答覆他們從前錯誤的優越感,則怨怨相報,永無終止」,蔣介石的「以德報怨」在戰後的日本社會傳為佳話。而周恩來主政時期也主張「日本人民也是軍國主義的受害者」,同樣受到日本人民的敬重。
如今中國正在迅速「崛起」,曾經高唱入雲的「社會和諧」「文化體制改革」早已淪為口號,群體事件與小悅悅事件仍在不斷發生;對外則訴諸民族主義,傾向強調「國家利益」,與周邊國家涉及領土的摩擦則不斷上演。
古聖先賢倡導以「仁」治國及「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與曼德拉精神有異曲同工之妙,值得「崛起」的中國人用心重溫。
作者是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人們也都在議論究竟曼德拉給這個世界留下什麽遺產?是他那容不得任何懷疑的寬恕胸襟。而這種曼德拉精神尤其在「中國崛起」的年代非常缺乏。
因反對白人種族隔離政策而蒙受牢獄之災長達27年的曼德拉,在漫長的鐵窗生涯中頓悟:暴力與怨恨不能帶來真正的和解與和平。然而,這不是掛在嘴邊的口號,曼德拉的偉大反映在他將這種精神幾盡完美地實踐在他致力的種族和解之路。
當年在國內外貴賓雲集的總統就職典禮上,曼德拉誠摯地介紹3位受他親自邀請的特別嘉賓——在他當年被關在羅本島監獄時的3位看守人員,那一刻感動了所有在場的人。
「寬恕」是受害者最難做到的崇高道德,這不僅僅是基督教倡導的精神,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已經提倡「恕」與「仁」。
經過一場民族廝殺後,迎來抗戰勝利的蔣介石在演講中強調「我們不要報復,更不可對敵國無辜人民加以侮辱……,要知道如果以暴行答覆他們從前錯誤的優越感,則怨怨相報,永無終止」,蔣介石的「以德報怨」在戰後的日本社會傳為佳話。而周恩來主政時期也主張「日本人民也是軍國主義的受害者」,同樣受到日本人民的敬重。
如今中國正在迅速「崛起」,曾經高唱入雲的「社會和諧」「文化體制改革」早已淪為口號,群體事件與小悅悅事件仍在不斷發生;對外則訴諸民族主義,傾向強調「國家利益」,與周邊國家涉及領土的摩擦則不斷上演。
古聖先賢倡導以「仁」治國及「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與曼德拉精神有異曲同工之妙,值得「崛起」的中國人用心重溫。
作者是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