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近日比較全球65個國家及地區的15歲學生數學、科學、閱讀水平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公布成績,香港在這三科分別名列第三、第二及第二名。但頗多分析並不準確,頗負面看待結果的報道也不少。
香港名列前茅 貧富學生差距小
在這次研究排行榜中,前後名次國家往往只相差數分,但三科均第一名的上海,與第二名相差25至40分。如何解讀上海表現尚待進一步研究。若排除近年才參加PISA的上海後,香港這次的排名成績可算名列前茅(三科中兩科第一、一科第二),與芬蘭過往排名相若,此外,芬蘭近年名次也跌了一些。
芬蘭曾成為各國朝拜對象,教育學者、官員等教育觀光團絡繹不絕,專書及特刊介紹芬蘭教育也不少。香港在這次PISA的表現,能達到芬蘭的排名,確實不易。
此外PISA也研究學生家庭背景(社會經濟地位),會否影響學生的成績表現。數據顯示除澳門外,香港在過往及本次研究均較所有發達地區表現卓越。總的而言,香港學生貧富與成績關係不大。比對芬蘭、新加坡、上海或其他富裕國家,香港家長教育水平、職業、收入就算較差,也不太影響小孩成績。
成績卓越 既喜且憂
對各國政府,在國際比較中學生成績卓越,當然值得高興,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有誰知道。
台灣曾在同類(TIMSS)國際比較研究中,獲得第三。宣布結果時,教育部長曾忠朗剛出席教育年會,雖然台灣成績卓越,但他當時以反話的語調說:「『很不幸』地台灣名列第三。」這是因為各界可能因而自滿,很難再推動家長及學生,去關注學業以外的成就。
當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多哈一個教育研討會宣布PISA 2009的結果,並以上海的超卓成績推介中國成功經驗給其他國家時,一些中國學者立刻反駁說:「我們不是好榜樣,我們的學生為學習犧牲太多了。」
基於同一道理,國內一個主管教改的官員私下曾說:「中國(上海)成績那麼好,那麼教育改革如何做下去。」家長、公眾人士及各地方官員自然認為毋須改革。雖然中國很大部分地方學童,操練及功課等過多問題嚴重,但公眾看見中國成績已遠超其他國家,再也沒有動力去「減賦」(減少上述過多的操練)。
解讀PISA結果,並以此檢討教育制度或推動教育改革,絕對是一項極為複雜及艱巨的工程。
正面肯定香港成就 再作檢討
香港在PISA中,歷年表現卓越,學生、老師、家長、相關官員一定有為此作出一些貢獻、辛勞,甚至犧牲,我們毋須因考試成績未能全面反映教育狀况,而去否定香港在這次PISA的卓越表現。
若是本次(2012年的15歲學生)香港的考試表現,較上次(2009年的15歲學生)為佳,這也極可能是香港在2000年初一系列教育改革的成就。當時董建華承諾對教育投放「絕不手軟」,羅范椒芬也力推學校問責制度及其他改革(見本人《明報》2006年11月11、12日〈羅太八年改革盤點〉)。
學者將新加坡教育的驕人表現,歸功於他們總理及教育部長重視教育。就算香港董建華及羅太的一些改革手法備受爭議,但他們重視教育無可置疑。香港近年集中在解決政制、房屋、扶貧等議題;有關教育的新聞,也多報道一些受泛政治影響的事件,少有科學化地討論學習成效問題,也是令人唏噓。
香港在這次PISA的表現極為卓越驕人,毋須爭論或自貶成就。雖然芬蘭是暮鼓晨鐘,提醒我們不進則退的道理,但我們也應該對付出不少血汗辛勞的學生、教師、家長及有關官員致敬及鼓掌,也讓我們大家先享受片刻的光榮,然後再為各種制度上的優點缺失作詳細檢討。
作者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卓敏講座教授
香港名列前茅 貧富學生差距小
在這次研究排行榜中,前後名次國家往往只相差數分,但三科均第一名的上海,與第二名相差25至40分。如何解讀上海表現尚待進一步研究。若排除近年才參加PISA的上海後,香港這次的排名成績可算名列前茅(三科中兩科第一、一科第二),與芬蘭過往排名相若,此外,芬蘭近年名次也跌了一些。
芬蘭曾成為各國朝拜對象,教育學者、官員等教育觀光團絡繹不絕,專書及特刊介紹芬蘭教育也不少。香港在這次PISA的表現,能達到芬蘭的排名,確實不易。
此外PISA也研究學生家庭背景(社會經濟地位),會否影響學生的成績表現。數據顯示除澳門外,香港在過往及本次研究均較所有發達地區表現卓越。總的而言,香港學生貧富與成績關係不大。比對芬蘭、新加坡、上海或其他富裕國家,香港家長教育水平、職業、收入就算較差,也不太影響小孩成績。
成績卓越 既喜且憂
對各國政府,在國際比較中學生成績卓越,當然值得高興,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有誰知道。
台灣曾在同類(TIMSS)國際比較研究中,獲得第三。宣布結果時,教育部長曾忠朗剛出席教育年會,雖然台灣成績卓越,但他當時以反話的語調說:「『很不幸』地台灣名列第三。」這是因為各界可能因而自滿,很難再推動家長及學生,去關注學業以外的成就。
當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多哈一個教育研討會宣布PISA 2009的結果,並以上海的超卓成績推介中國成功經驗給其他國家時,一些中國學者立刻反駁說:「我們不是好榜樣,我們的學生為學習犧牲太多了。」
基於同一道理,國內一個主管教改的官員私下曾說:「中國(上海)成績那麼好,那麼教育改革如何做下去。」家長、公眾人士及各地方官員自然認為毋須改革。雖然中國很大部分地方學童,操練及功課等過多問題嚴重,但公眾看見中國成績已遠超其他國家,再也沒有動力去「減賦」(減少上述過多的操練)。
解讀PISA結果,並以此檢討教育制度或推動教育改革,絕對是一項極為複雜及艱巨的工程。
正面肯定香港成就 再作檢討
香港在PISA中,歷年表現卓越,學生、老師、家長、相關官員一定有為此作出一些貢獻、辛勞,甚至犧牲,我們毋須因考試成績未能全面反映教育狀况,而去否定香港在這次PISA的卓越表現。
若是本次(2012年的15歲學生)香港的考試表現,較上次(2009年的15歲學生)為佳,這也極可能是香港在2000年初一系列教育改革的成就。當時董建華承諾對教育投放「絕不手軟」,羅范椒芬也力推學校問責制度及其他改革(見本人《明報》2006年11月11、12日〈羅太八年改革盤點〉)。
學者將新加坡教育的驕人表現,歸功於他們總理及教育部長重視教育。就算香港董建華及羅太的一些改革手法備受爭議,但他們重視教育無可置疑。香港近年集中在解決政制、房屋、扶貧等議題;有關教育的新聞,也多報道一些受泛政治影響的事件,少有科學化地討論學習成效問題,也是令人唏噓。
香港在這次PISA的表現極為卓越驕人,毋須爭論或自貶成就。雖然芬蘭是暮鼓晨鐘,提醒我們不進則退的道理,但我們也應該對付出不少血汗辛勞的學生、教師、家長及有關官員致敬及鼓掌,也讓我們大家先享受片刻的光榮,然後再為各種制度上的優點缺失作詳細檢討。
作者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卓敏講座教授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