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上海自貿區9月底掛牌後,自貿區的牌匾前吸引了很多當地市民和遊客影相留念,有人開玩笑說,這裏已經成為東方明珠塔和外灘之外,上海第三大熱門景點。筆者在上海營商多年,自然是上海自貿區何去何從的當局者;不過,作為熟悉自由市場運作的香港人,筆者對自貿區的願景又難得有了一種「旁觀者清」的角度。
摸着石頭過河需要耐心
其實,在內地很多人搞不清楚自貿區究竟為何物,上海自貿區的全稱是「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英文是pilot zone, 講明是做先鋒試驗,這正是內地「摸着石頭過河」的最佳例子。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決定:授權國務院在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內,對國家規定實施准入特別管理措施之外的外商投資,暫時調整《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規定的有關行政審批。有關調整在3年內試行。筆者認為,這些法律規定的有關行政審批,在試驗區內只是「暫時調整」,就是為「摸着石頭過河」;這3年也正是一個前期試驗的階段,在先行先試中摸索出自貿區的未來路向。因此,各界對上海自貿區應該有更多的耐心。
比深圳設經濟特區更難
也有評論認為,上海自貿區的改革堪比30多年前深圳經濟特區的設立。然而,在筆者看來,這兩次改革並不具有可比性:設立深圳特區時,正是改革開放初期,在幾乎一無所有的基礎上去建立新的制度,相對比較容易;但時至今日,要再進行改革,涉及很多既得利益者,執行難度會比當年大很多,這就更需要自貿區決策者的自信和堅定來推動改革。
上海自貿區的設立也緊緊地牽動香港人的神經,上海自貿區對香港是機遇,還是挑戰,眾說紛紜。在筆者看來,香港在自由貿易中累積的四大成功經驗,正是上海自貿區能否制勝的關鍵。
營造自由公平競爭環境
一是要有真正開放的市場。自貿區,顧名思義就是要發展自由貿易。在一個開放的市場中,允許企業「自由地來」,同時也要允許它們「自由地去」。有鑑於此,上海自貿區就要允許破產,允許「離場」,當局不能以行政手段干預。在未來3年到5年的時間,上海自貿區也要走出一條路,確保有貨物需求,帶動就業,而不是單純追求GDP增長。
二是要對所有企業一視同仁。目前有很多人都提出上海自貿區要給予外資企業「國民待遇」,但筆者認為,在「國民待遇」之外,更重要的是,當外資企業和其他民營資本進入上海自貿區之後,可以與國有企業在公平的環境中競爭。正如前述,改革開放造就了很多既得利益者,不少國企就是其中的一部分。然而,自由市場並不會成為國企的「滑鐵盧」。從國企在香港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華潤、招商、中旅和中銀香港等中資企業,透過多年在香港自由市場累積的經驗,培養了很強的管理團隊,壯大了在香港的事業和服務。「蘇寧」和「小南國」等民企在香港的發展也非常迅速。
效港執法杜絕「打招呼」
三是要確保司法健全。自貿區的法規需要不斷完善,區內的執法工作亦至關重要。在商業糾紛當中,司法機構應該對事不對人,杜絕「打招呼」的情况,實事求是解決問題。在香港,若有牽涉訴訟中的企業或人,出現妨礙司法公正的情况,將是非常嚴重的,上海自貿區內的企業和人員也應建立這樣的意識。
四是要確保資訊流通。國際貿易是用信息的時間差和地域差來賺錢,比如在美國的股票市場,有一種程式買賣,基金公司提前3秒獲得信息例如數據發布,便可啓動程式交易,獲得幾億利潤。上海自貿區必須建立開放的資訊平台,讓資金、貨物、人才等各方面的資訊可以自由出入。
上述四點都是香港發展自由貿易的經驗,也正是香港的優勢所在。因此,筆者認為,短期內上海自貿區對香港都不會構成威脅。簡而言之,上海自貿區需要香港經驗,需要我們去推廣和實踐香港經驗,達至滬港雙贏。
作者﹕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摸着石頭過河需要耐心
其實,在內地很多人搞不清楚自貿區究竟為何物,上海自貿區的全稱是「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英文是pilot zone, 講明是做先鋒試驗,這正是內地「摸着石頭過河」的最佳例子。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決定:授權國務院在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內,對國家規定實施准入特別管理措施之外的外商投資,暫時調整《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規定的有關行政審批。有關調整在3年內試行。筆者認為,這些法律規定的有關行政審批,在試驗區內只是「暫時調整」,就是為「摸着石頭過河」;這3年也正是一個前期試驗的階段,在先行先試中摸索出自貿區的未來路向。因此,各界對上海自貿區應該有更多的耐心。
比深圳設經濟特區更難
也有評論認為,上海自貿區的改革堪比30多年前深圳經濟特區的設立。然而,在筆者看來,這兩次改革並不具有可比性:設立深圳特區時,正是改革開放初期,在幾乎一無所有的基礎上去建立新的制度,相對比較容易;但時至今日,要再進行改革,涉及很多既得利益者,執行難度會比當年大很多,這就更需要自貿區決策者的自信和堅定來推動改革。
上海自貿區的設立也緊緊地牽動香港人的神經,上海自貿區對香港是機遇,還是挑戰,眾說紛紜。在筆者看來,香港在自由貿易中累積的四大成功經驗,正是上海自貿區能否制勝的關鍵。
營造自由公平競爭環境
一是要有真正開放的市場。自貿區,顧名思義就是要發展自由貿易。在一個開放的市場中,允許企業「自由地來」,同時也要允許它們「自由地去」。有鑑於此,上海自貿區就要允許破產,允許「離場」,當局不能以行政手段干預。在未來3年到5年的時間,上海自貿區也要走出一條路,確保有貨物需求,帶動就業,而不是單純追求GDP增長。
二是要對所有企業一視同仁。目前有很多人都提出上海自貿區要給予外資企業「國民待遇」,但筆者認為,在「國民待遇」之外,更重要的是,當外資企業和其他民營資本進入上海自貿區之後,可以與國有企業在公平的環境中競爭。正如前述,改革開放造就了很多既得利益者,不少國企就是其中的一部分。然而,自由市場並不會成為國企的「滑鐵盧」。從國企在香港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華潤、招商、中旅和中銀香港等中資企業,透過多年在香港自由市場累積的經驗,培養了很強的管理團隊,壯大了在香港的事業和服務。「蘇寧」和「小南國」等民企在香港的發展也非常迅速。
效港執法杜絕「打招呼」
三是要確保司法健全。自貿區的法規需要不斷完善,區內的執法工作亦至關重要。在商業糾紛當中,司法機構應該對事不對人,杜絕「打招呼」的情况,實事求是解決問題。在香港,若有牽涉訴訟中的企業或人,出現妨礙司法公正的情况,將是非常嚴重的,上海自貿區內的企業和人員也應建立這樣的意識。
四是要確保資訊流通。國際貿易是用信息的時間差和地域差來賺錢,比如在美國的股票市場,有一種程式買賣,基金公司提前3秒獲得信息例如數據發布,便可啓動程式交易,獲得幾億利潤。上海自貿區必須建立開放的資訊平台,讓資金、貨物、人才等各方面的資訊可以自由出入。
上述四點都是香港發展自由貿易的經驗,也正是香港的優勢所在。因此,筆者認為,短期內上海自貿區對香港都不會構成威脅。簡而言之,上海自貿區需要香港經驗,需要我們去推廣和實踐香港經驗,達至滬港雙贏。
作者﹕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