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樓價不升 即是「跌」長青網文章

2013年12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2月14日 06:35
2013年12月14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自今年初政府推出加辣招以後,樓價升勢受遏,雖間中錄得蝕讓個案,但整體樓價暫也跌不下,形成牛皮局面。事實上,昨日公布的中原樓價指數(CCL)最新報118.96,雖創約7個月低位,仍略高於加辣招公布前水平,因此有一種言論,指投資香港物業仍然是穩陣,而近期一些新盤好賣,更令好友信心十足。不過,樓價不跌,是否真的便代表可以安枕無憂?


筆者上周與資深物業投資者蔡志忠合辦研討會,他過去多年都是在香港買賣物業並獲得豐厚利潤,但他認為在辣招下,如香港樓價不跌兩成或以上,政府肯定不會「收貨」,也不會撤銷辣招,倒不如另闢新天地,他最近便斥資億元計在內地購入地皮起樓,以免浪費時間和將資金閒置,積極尋找更高回報的投資項目。


回報低於通脹 物業變相跌價

在研討會後的飯敍中,蔡志忠與筆者進一步分享他的投資意見。他指出,不少人以為樓價指數不大跌,便以為不用擔心,這對單單擁有一層自住物業的市民,或許正確,但站在投資角度而言,卻是大有值得商榷地方。


他指出,除非買入物業的租金回報遠高於通脹率,就算樓價不升,租金收入也可抵消通脹並提供正現金收入,尤如變相升值。然而,現時香港一般住宅的租金回報率普遍低於3厘,扣除地稅、差餉、管理費和折舊後,隨時不足2厘,而香港最新的按年通脹率卻高於4%,如樓價不升,買樓收租,實際是負回報。


蔡志忠指出,全球各國不斷印銀紙,實物資產如「磚頭」價格本應也水漲船高,但香港樓價卻因辣招而受到遏抑,就算不跌,升幅也已受限,當其他物價隨銀紙貶值而漲升,則持有物業的購買力便會被蠶食,即是說,香港樓價不升,以物業的購買力計算,其實已在「陰乾」,已在變相下跌之中。


內地置業需求 遠超港美

他又指出,縱觀全球,但凡有內地人買樓的地方,樓價都有上升動力,而現時內地人來港買樓要付重稅,已紛紛轉移目標至如歐美和英國等地樓市。不過,要數最多中國人買樓的地方,便自然是「源頭」即中國,所以他最看好內地的樓市前景。


蔡志忠說,全球量化鬆寬(QE)維持,即不斷印銀紙,使現金的購買力不斷貶值,其實根據筆者的觀察,世人大多只留意美國大量印鈔,但相對而言,中國印銀紙的速度,其實遠超英美(圖1),若因要保持購買力而買「磚頭」,內地的買樓需求,會較香港和美國更強烈。


經濟學者郎咸平最近撰文,便指出中國和美國的印鈔速度與樓價關係:「中美兩國同樣最大城市的商業地產項目,美國的價格是我們的30%。中國的地產總共要收12種稅和56種費用,加在一起佔房地產價格的70%左右,這些就是我們比美國高出的部分。


房價為什麼會漲這麼快?美國過去100年通貨膨脹平均每年3%,房價漲幅差不多每年4%,因此在美國買房可以對抗通貨膨脹。中國過去十年,平均每年印鈔速度是18%,另外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房價平均每年的漲幅分別是23%、21%、17%和14%,加一起平均是18.75%,接近19%。因為鈔票印得過多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老百姓買房子來避險,這是中國房價漲的最主要的原因。讓房價下來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不要亂印鈔票。」


城市土地學會(ULI)及羅兵咸永道日前公布聯合編製的《2014年亞太區房地產市場新興趨勢報告》,指出綜合區內250個機構投資者的訪問意見,本港房地產投資前景於亞太區的排名由去年第11位大跌至第18位。至於亞太區其他排名較高城市,包括首位的日本東京,第2位的上海,第6至第8位的廣州、新加坡和北京,以及第10位的深圳和第12位的「中國二線城市」(表)。


港房地產投資前景排名大跌

羅兵咸永道亞太區房地產稅務主管蘇國基解釋,香港的樓價高企令回報變低,加上本港樓市辣招等政策,遏抑了區內投資者對香港住宅及商業物業的投資興趣。


另外,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日前公布的《2013年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行榜》,曾蟬聯11年冠軍的香港,首次被上海超越。


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會長桂強芳表示,比較全國296個城市的綜合競爭力,評價指標包括城市規模、經濟實力、國際影響及對外開放程度等,香港失落多年的冠軍寶座,今年首三位排名依次為上海、香港和北京。


桂強芳分析,雖然香港在最佳資產品質城市、最安全城市和國際化城市類別上,仍位處榜首,但上海設立了第一個國家級自由貿易試驗區,在科技、文化和教育方面也有較強的競爭優勢;反觀香港,過去一、兩年的經濟和財政增長均較上海慢,因此今年城市綜合競爭力上海首次超過香港位列第一。


另外,香港受制於地域面積限制,他認為香港長遠經濟總量增長空間有限,有機會繼續被內地其他城市追上。桂強芳並預示,未來北京、廣州、天津及重慶等城市都可能超越香港。


新盤供應增 勢對樓價構成壓力

看來,投資物業者,或許真的要比較一下在香港和內地的物業前景,看看是否要如蔡志忠將投資地點作重新配置。其實,除了經濟因素,香港的住宅供應也在急劇增加中,利嘉閣地產便估計明年可有多達接近1.7萬個新盤單位應市,較今年真正推盤量多逾六成以上(圖2),也可能會對香港樓價構成壓力。


陸振球 明報記者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