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國大陸的霧霾在2013年結束前惡化到一個新高度﹕25個省逾百大中型城巿受影響,中組部發出「通知」,明確官員的考核與環保掛鈎;按此,過往以GDP增長為官員政績唯一指標的年代即將過去。不過,以內地近30年經濟發展走勢來看,能否真正脫離「政績等於GDP」迷思,走出「發展是唯一硬道理」落後思想,中組部的「通知」是否全面落實,目前言之尚早。
能源結構煤炭為主
中國落後主要大國
中國經濟近30年騰飛,經濟總量節節上升,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代價是粗放式經濟下的巨大環保犧牲。今年初霧霾襲神州,中國科學院的研究指出,中國霧霾兼有美國洛杉磯因汽車及工業排放惡化,以及倫敦1950年代煤炭而成惡霧的混合體,加上「中國特色」的沙塵氣溶膠,比洛杉磯的毒霧有過之而無不及。10年前SARS一役為國人熟知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就指出,大氣污染比SARS可怕得多。事實上,污染帶來多種疾患,包括心血管疾病及癌症,清華大學教授李宏彬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按中國北方地區總懸浮粒子水平,此地區的居民因嚴重空氣污染平均縮短壽命5年。由此觸發的生產力下降及龐大醫療開支,更是天文數字。
中國的霧霾與其能源模式有極大關係,更與中共建政後大力推動工業有關。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煤炭消費國,煤炭在能源消費結構佔了近七成,比起第二位的印度多10幾個百分點。至於潔淨能源,即水利發電及天然氣等,中國遠落後其他發達大國或發展中大國如印度。客觀上,中共建政後,仿效蘇聯式計劃經濟,在東北華北發展重工業,推動國民經濟及解決戰後的高失業率。這種模式長時間未有改變,到了改革開放年代,經濟發展高速增長,尋且經濟增長變成政績工程的比併,唯GDP馬首是瞻,最終「超英趕美」,與昔年霧鎖的倫敦及毒霧瀰漫的洛杉磯,成為環境惡化的反面教材。
倫敦經驗應可參照
迎戰污染人民受益
中共發出「通知」,只能視為亡羊補牢,但到底可否確實執行,仍須觀察。胡溫年代曾提出科學發展觀,寫進黨章,其中「可持續發展」開宗明義指出須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及環境相協調。10年下來,環保無大改進,反而是空氣污染日差一日。內地當局到去年才把懸浮粒子(PM2.5)列入空氣監測數據,美國駐華使館自設監測站,發布懸浮粒子數據,此舉一度引起爭議,但某程度反映西方駐京商人及外交官對京城空氣質量的憂慮。
倫敦及洛杉磯的治理空氣污染經驗值得中國留意,這兩個城巿俱有控制污染法案,倫敦在1956年及1968年兩度推出《潔淨空氣法案》,限制燃煤為主要燃料,禁止排放黑煙,經過半世紀努力,倫敦終再見青天;洛杉磯早於1947年成立美國首個污染控制計劃,禁止私人焚化垃圾裝置,可是由於無法全面管制汽車排放,「美國第一污染城巿」惡名難以洗脫,過去14年13度得此「名銜」。兩者比對,倫敦得臻善境,在於毋須如洛杉磯般面對大量汽車,而以地鐵負載巿民通勤,至於無煙燃料的面世,更助倫敦解決污染。於中國來說,倫敦的做法,即是不僅於懲罰違法者,且是從源頭減廢出發,配合集體運輸系統,具有參考價值。
誠然,要目前極暢旺的中國經濟放慢步伐、減少GDP半個百分點不是易事,因為牽涉不僅是官員政績,而是內地目前處於粗放式經濟階段,倘若增長放緩導致失業惡化,社會不穩,挑戰中共近年出盡氣力的維穩情勢,環保就會提升到政治層次。以往中共一碰到政權安全或社會安穩,往往以政治先行,其他放兩邊,可是如今霧霾已臨25省上空,解決污染其實亦可視為利民的政治出路,中共是否有決心挑戰這一難關,實現適合人民生活的環保中國,將是習近平所倡的「中國夢」的其中一個註腳。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