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生活達人﹕幫,就是人道精神長青網文章

2013年12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2月15日 21:35
2013年12月15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颱風海燕橫掃菲律賓中部,並在「巔峰狀態」下登陸——海燕最高持續風速每小時逾三百公里(一分鐘平均風速計),是全球有紀錄以來,登陸時速最高的熱帶氣旋。


颱風帶走了超過五千人命,數萬人受傷,家園受創、無家可歸的災民,數以百萬計。


這不過是一個多月前的事。有關新聞、港人捐款的熱切,漸漸冷卻下來。


風災之際,香港有種聲音將之與纏繞數年的菲律賓人質事件相提並論,並將捐款作為人質事件的談判混為一談。


香港人黃嘉寶,在菲律賓馬尼拉工作一年多,是本地醫療援助機構「醫護行者」的項目主任。


在風災之中、人質事件仍未解決的情况之下,她的援助工作也受到影響。


「是的,不知是人質事件影響,還是我們的機構太小規模。


海燕風災後,來自香港公眾的籌款只得七萬元。」嘉寶說。


「吓?你去幫啲咁嘅人?」

對,是人道立場

黃嘉寶早在二○一二年四月到達菲律賓馬尼拉,替醫療援助組織「醫護行者」推行項目工作。她的工作是替組織在馬尼拉的貧民區向居民推行衛生教育、義務醫療等宣傳。她曾當記者、人道援助機構的籌募專員,到馬尼拉之前,她在大學傳訊部門工作。「有次在地鐵上遇到范寧醫生,那時他剛成立了『醫護行者』,問我有沒有興趣幫手。我覺得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之後她便加入了「醫護行者」工作,一年多以來,長駐在馬尼拉。在她的名片上,辦公室地址印着馬尼拉一個天主教教堂的地址。醫護行者在香港沒有固定辦事處,嘉寶在港工作,唯有以有Wi-Fi提供的地方作為飄流辦公室。


人質事件傷害兩地人

嘉寶到馬尼拉貧民區工作,正值人質事件之後不久,菲律賓政府處理不當、拒絕道歉、態度傲慢,不少香港人多多少少也會將不滿轉移到菲律賓人的頭上。不少香港的親友都說︰「菲律賓很危險,很多門多薩(人質事件的兇手)的!」、「吓?你去幫啲咁嘅人?」,於是她帶着一大堆別人的疑問,踏上開往馬尼拉的航機。菲港關係因為人質事件,擾攘三年多,連帶兩方的人們都有點毛躁起來。即使風災後,政府注資四千萬至賑災基金﹙不是直接捐給菲政府﹚,在如此嚴重災禍之中,仍有人質疑︰「為何有捐款給菲律賓?」、「可否以捐款作為『制裁』手段」等無視救災要緊的建議。而人質事件替人民帶來的傷害、猜疑,也並不限於香港一方:當她走到沿海城市去視察當地受災情况,遇過不下五個當地人問她:「你們香港人不是很討厭菲律賓人的嗎?為什麼你要來幫我們?」夾在兩方進行「人道工作」的嘉寶,有點「兩面不是人」的感覺,「當時自己沒有想太多。只有答我只是帶一些水和食物來而已。」


人道主義是要實踐

「很多人問『點解你幫A唔幫B,阿B夠慘啦』或『香港都有好多人需要幫啦。』而我只是沒有想得這麼複雜。看到馬尼拉貧民的情况,出於『人道立場』,我覺得要幫手。」之前嘉寶在大機構當籌募主任,負責寫宣傳稿,「人道主義」、「你的一分一毫都用在災民之上」這些文字,她閉上眼也寫得出來。「直到海燕風災後參與評估災情及救援,我才明白『人道主義』的意思。」她說。這年多的醫療援助工作,令她明白到人道主義最重要的是「實踐」。


貧民區視覺衝擊 垃圾山浸沒河流

當她首次踏到馬尼拉的貧民區,令印深刻的是當時的情况︰來自菲律賓鄉郊的人,難以找到工作,生活沒有着落,唯有住在天橋底或低窪地區,以簡陋的材料搭成的房屋。「首次踏足貧民區,最印象深刻是那裏給我的『視覺』衝擊。」視覺的衝擊來自貧民區附近的垃圾山、那些被垃圾雜物填滿得幾乎看不到水的「河流」,比貓要大的老鼠在區內橫行……居民多沒有衛生食水,當時她腦中想着的是世上為何有人住在這些地方?她自己是否可以盡一點力,令貧民區的居民生活較有尊嚴。「不是要做什麼偉大的事情。那一刻只是覺得如果每人都有一個角色的話,我的職分便是去幫助有需要的人。」她說。


離鄉入城 別無選擇 夢想幻滅

她也曾經想過,為何那些人離鄉別井來到馬尼拉住在這些貧民區之內?留在家鄉不好嗎?「後來才發現他們來到城市,純粹是出於對生活的憧憬。菲律賓很多人當農夫、漁民,可是這個國家每年都面對不少天然災害。一年打風打二十幾次。即使留在家鄉耕種、捕魚,也難以為生。」於是很多人到馬尼拉去,希望找到穩定的工作及收入,養活一家人。馬尼拉是他們幻想中的好地方,可惜也是令他們幻想破滅的地方。在馬尼拉打工,一般大概每月收入約二千披索(約四百港幣),這個數目連一個月的租金也不夠付。


貧民區中的家庭,幾乎每戶都有五六個小孩。她見過小孩被老鼠噬腳指,起初也會怪他們的母親,既然沒有能力好好照顧孩子,實在不應多生。她亦曾經想過,不如向他們灌輸「養小孩要很多錢」的思想,以「控制人口」。可是,菲國以天主教為國教,不主張人工避孕;而菲國母親多餵母乳,也沒有奶粉短缺的問題;他們也沒有「贏在起跑線」的想法,小孩不用一出世便去playgroup、要補習、去學十八般武藝,「條數都唔谷得好大」。以養育一個小孩需要四百萬元這招「控制人口」,在菲律賓行不通——不是人人都如香港人,以「錢」來衡量生命的價值。又可能是菲律賓人較相信,生命有更多美好的可能。這些都令她學習到思考別人的生存狀况是,不要只是將在香港習以為常的一套慣性思考,套在其他文化之上。


地震後 又風災 專到冷門災區支援

黃嘉寶在馬尼拉工作一年半,大部分時間是在貧民區推廣健康及衛生教育。直至十一月八日,海燕吹襲菲律賓,媒體報道受災最嚴重的是塔克洛班(Tacloban)市,國際救援組織都蜂擁到當地進行人道援助。嘉寶憑着當地天主教教會神父的消息,以及她對當地情况的掌握,在災後第三天便伙拍一位當地的義工護士,啟程到較「冷門」的災區波荷島(Bohol)及班乃島(Panay)去。她在那裏視察環境,給香港的醫護行者報告情况,看看可以作出哪些支援,而沿途她也帶着救濟物資及食水分發給災民。


選擇到波荷島是因為那裏在十月時經歷過地震,不時仍有餘震,加上海燕吹襲後,交通受阻,她擔心那裏的情况會更惡劣,災民更需要支援,於是她與義工護士先到那裏作評估。到達之時,他們是首先到達的救援組織,給予災民援助。即使醫護行者的資源並不豐富,但至少令災民感受到他們沒有被遺忘。


一個救援包 三家人共用

之後他們到了Panay島上的Ilo Ilo省去。「去到那裏,亦還未有其他志願組織支援。當地的情况是三家人共同使用一個來自政府的『救援包』。那裏是沿海地方,漁民說不敢出去打魚,因為怕看見海上的浮屍,於是在岸上修船。有農夫的五十棵椰子都吹倒了——即使災後再種植,需要七至十年才會有收成。但在這段時間之內,如何維持一家的生計?」難道他又要遠走至馬尼拉的貧民區去找尋希望。


在偏遠災區,嘉寶竟然遇上一位跟她說了幾句廣東話的菲律賓人——她曾經在香港當過家傭,風災後也曾致電給香港的前僱主,跟他們報平安。「在這裏的情况與地方,突然聽到廣東話,有點震撼。」她說。在遠方也聽到廣東話,可見菲律賓與香港之間沒需要以「遙遠」來形容。


政府貪污得靠自己

人質事件和海燕風災,兩件事都彰顯了菲律賓政府的貪污舞弊、劣拙的處理手法,如何令這個經常受天災的貧窮國家更雪上加霜。


報章常上刊載菲國貪污嚴重的新聞,連救災物資也被侵吞。問她可有體會?「那些明明說派發三罐罐頭,到最後只得一罐的情况時有發生。當地人聽到便自然說『corruption !』(貪污),即物資被中間落格。」菲人同樣沒有可依靠的政府,反而宗教團體更得人心。「有天主教神跟我說:『政府失信於民,我們是不可以令人民失望的了。』」嘉寶說,在災區派發物資,她會與宗教團體合作,直接分給名單上的居民,而不會將物資交給當地政府由他們代為分發,以確保物資可以交到災民手上。


風災後約一星期,菲總統阿基諾三世到塔克洛班視察,一名當地營商者問總統先生:風災之後政府在做什麼?我給當地持槍的人搶掠,差點性命不保!阿基諾三世則回答:「But you did not die, right ?」不幸的是,港人對這種質素的對答,漸漸也覺得熟悉。


「去菲律賓以前,有菲傭的朋友會跟我說菲律賓人很慢、很懶。但我到當地工作,遇到的義工都很熱心。他們對腐敗的政府也有不滿,知道很多事情唯有『靠自己』。遇到衷心希望賑災的宗教團體或海外志願機構,當地義工都很願意配合。」嘉寶覺得,這種唯有靠自己的精神,香港人應該會有「一脈相承」的感覺。


風災後,人民看見政府無能

「阿基諾三世是由人民選出來的,初時我以為他們會很『撐政府』。怎料經過這個海燕風災,人民看見政府賑災無能,大家都說下一次一定不會投票給他!」嘉寶說。看見菲律賓的政治實况,也許有人會祭出「民主不是萬靈丹」這些話。但這「下次唔投你」卻有如菲人在困頓中的一絲希望。


小隊步兵 幫得就幫

醫護行者自二○一一年起,由一群香港醫護人員成立,是非牟利的醫護救援機構,當中有七名委員,只有一名全職職員,就是黃嘉寶。若說大型救援機構是大隊,醫護行者便有如小隊步兵。「我們希望填補大機構在救援時去不到到的『罅隙』。」嘉寶說。例如今次風災,她憑着這一年多在菲律賓工作的經驗,評估出那些地區﹙如 Bohol、Ilo Ilo等﹚,災後還未有救援組織去「認投」的災區。


大組織也參考自己行程

黃嘉寶曾在大型機構任職籌募專員,現在「蚊型」救援機構當項目經理,所有事情「一腳踢」,深深感受到兩者之間的不同。現在她需親身考察、資料蒐集、評估,又或是尋找、籌募捐款,運送物資、安排義工等,都是一腳踢。在海燕風災後,親身到較少其他救援組織去到的偏遠災區,收集更有當地需要救援的資訊,看看哪裏急需賑災物資,並將資料與其他救援組織交流,希望服務範圍不會重疊,更多人受惠。「回來後與其他救援機構開會,有些大機構如紅十字會也說千萬不要少看小型援助機構;他們甚至到『醫護行者』的facebook page看我們的行程,以收集更與救援有關的資訊。」這些迴響令她感到鼓舞。


雖然醫護行者在風災後沒有派醫生作醫療服務,但家寶在風災後與當地一名義工護士迅速到了災區視察,先後共派發了五千七百份「救災物資」﹙relief pack﹚,每份括食物、米、沙甸魚、番梘、毛巾、電筒及水桶等物資。


捐款主要是會員「朋友」

大型援助機構憑着他們的信譽及往績,籌募經費自然有優勢。「以前工作的機構,不用太多宣傳,捐款好像會自然來的。但醫護行者的捐款主要是會員的『朋友』。」香港政府宣布注資四千萬元至賑災基金,邀請參與救災機構向賑災基金提出申請。嘉寶說醫護行者也曾經向政府申請,不過由於手續太繁複,他們最後決定退出申請。


文 蔡琇莹

圖 葉家豪、黃嘉寶提供

編輯 蔡曉彤

sundayworkshop@mingpao.com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