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破除黨爭迷思 迎接政黨政治長青網文章

2013年12月1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2月16日 06:35
2013年12月16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如果能夠成為事實,政治學者和政壇中人一般均預料,政黨政治將會是無可避免的發展趨勢,因為行政長官參選時需要政黨的支持,才能在全港各區拉票勝選,當選後也需要立法會內主要政黨的支持,才能維持穩定有效的施政,這本來是淺顯不過的道理;但一些政見保守的人士執迷於少數精英權貴壟斷權力的傳統,以近期美國和泰國的黨爭為例,抨擊政黨政治,指會造成財政危機和社會撕裂,殊不知這是出於對民主制度的誤解,若不破除這股迷思,香港的普選很容易會走上歪路。


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為削赤及醫保等政策課題僵持不下,導致聯邦政府的財政預算案遲遲無法通過,政府一度要有限度運作,不少公務員被迫放假,多項公共服務受到影響,這是美國民主制度的一個污點。為什麼共和黨和民主黨無法妥協?醫保法案是民主黨總統奧巴馬履行競選承諾的重大法案,幾經艱辛才通過國會參眾兩院成為法律,共和黨內有一批右翼議員強烈反對醫保法案,認為其劫富濟貧的特質違背了美國自由經濟傳統,堅持用否決預算案的激烈手段來迫使醫保法案中止生效,這些議員獲得共和黨一些重要金主的支持,主導了共和黨的預算案談判,儘管民意調查顯示,大多數美國民眾反對以政府停運來要脅廢除醫保,大多數人認為政府停運的責任在共和黨,但共和黨內的右翼議員不為所動,因為他們是在對共和黨人高度安全的選區當選,就算開罪主流民意,亦無礙他們日後連任,所以他們不需要妥協。換言之,美國的選區劃界制度造就了一批篤定當選的議員,令民主制度下的政黨協商機制失效。


泰國的情况與美國不同,紅衫軍與黃衫軍持續多年的對立與抗爭,反映的是城市中產階級選民與鄉郊農村選民的矛盾,他信及其妹妹英祿獲得人數較多的農村選民支持,有紅衫軍作後盾,英祿上場後高價收購大米,變相大幅補貼種米的農民,以素貼為首的反他信派系則主要獲得城市中產選民支持,以黃衫軍作抗爭武器,要求徹底剷除他信等人的勢力,即使英祿答應解散國會重新選舉,亦無法說服素貼放棄發動民眾上街抗爭。解散國會重新選舉是奉行議會制的民主國家破解政治僵局的最後武器,其作用與全民公投類似,在重選中勝出的政黨等於獲得了大多數民眾的授權,可以順利施政。不過,泰國的民主制度與別不同,選民並非唯一的仲裁者,亦往往不是最後的仲裁者,軍方和泰王都有翻雲覆雨的權力,可以發動政變,紅衫軍和黃衫軍因此可以賭一鋪,只要搞到天下大亂,傷及泰國經濟民生的根本,迫使軍方或泰王出手,就有可能把民選的首相和執政黨驅逐下台。在這樣的制度下,黨爭又怎有可能平息?


以失效例子否定 屬以偏概全

現代民主制度的精髓是通過定期的、普及而平等的選舉產生執政者,讓社會上的各種矛盾通過票箱和平地解決,毋須訴諸暴力抗爭甚至革命。民主制度不是最有效率的制度,因為不同的政黨各有一定的選民支持,平時需要通過協商解決分歧,但這是較為理性也較為平和有序的解決社會矛盾的政治制度,可以避免政府走向極權和專制。民主制度若要持續地有效運作,就必須讓選舉發揮淘汰和整合的功能,令人民的集體意志可以迫使政黨順應主流民意行事,在關鍵時刻妥協。


民主制度會有失效的時候,選區劃界不當(通常是被操控所致)或軍方干預都會造成失效,如果不認清失效的原因,就無法對症下藥,僅憑一些民主制度失效的個別例子,就全盤否定民主普選和政黨政治的價值,是以偏概全,誤導公眾。


【政改與管治系列之二•逢周一見報】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