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最近幾個星期,中國一直是大新聞的來源。除了東海防空識別區之外,內地的新領導層還宣布了一籃子改革政策,我的北京同事們將之形容為「重磅炸彈」,旨在為私營企業提供更開放的機會,並進一步解除金融方面的限制,以免加劇中國的投資過熱。最近幾日,內地央行也明確表示,它希望透過新設立的上海自由貿易區,來推進資本流動更加自由化。
當我看到中國的情况,我好像看到了1981年的英國。改革之前,錯誤的貨幣和財政預算政策已持續幾年甚至幾十年,戴卓爾夫人試圖撥亂反正,削減各種補貼和政府開支,容許利率自然上升,並開始解除對英鎊匯率的管制。1981年3月,364個「著名」的經濟學家(絕大部分屬於凱恩斯主義的派別)向鐵娘子發表了一封公開信,嚴厲批評她的政策,並警告將會出現經濟災難。信件發表時,英國的股市和經濟正接近跌至谷底,但之後英國的經濟即一直轉好。
現在說回中國。在金融海嘯之後,中國當局意識到,中國式增長模式的前提是,美國和歐洲的經濟都由稱職的人管理,以前這是事實,但現在顯然已經不是了。因此,中國的「重商主義」(Mercantilism)經濟模式受到了威脅。若繼續抑制融資成本,以建立龐大的工業園區生產貨品,賣給負債纍纍的西方消費者,意義實在不大。中國開始轉向一個利率與經濟增長掛鈎、減少或取消補貼、容許貨幣匯率走向公允價值(即不為出口業而犧牲國內消費者的購買力)的制度。
中國股市回穩 或將擺脫美元依賴
1981年3月的反對鐵娘子的那封公開信,好像也已在中國出現了。大多數「傳統教派」的經濟學家都說非常看淡中國──因為主要經濟體當中,只有中國收緊貨幣政策,而不是瘋狂增發貨幣。 然而,最近,金融市場卻似乎喜歡中國:中國的投資愈來愈由資本回報率主導,資金成本,不論是透過匯率還是短期利率,都愈來愈多地由市場主體來決定,而不是由一批政府官員或者經濟學家出身、自以為無所不曉的央行行長決定。
看看下面的圖表就知道,在重商主義的年代,打中國牌是非常簡單的。當人民幣貶值時,中國的股市就會上升;當人民幣升值時,中國的股市就下跌。但自從2009年開始,這個模式就有所改變。人民幣雖然下跌,但內地股市跟着下跌了一輪之後回穩,後來更開始回升。在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的股票,現時更大大跑贏其他新興市場,而絕大部分新興市場仍然依賴美元的流動性。結論是,中國可能準備擺脫依賴美元流動性的枷鎖。如果真的是這樣,這將是大新聞。
人幣融資增 買亞洲股市
下一步,中國將會加速人民幣的國際化,以協助其他新興市場,尤其是亞洲國家。根據「環球銀行同業金融電訊協會」(SWIFT)12月3日公布的數據,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交易中的使用比例,已經由以往的微不足道,迅速擴大至今年10月份的8.66%,超越了歐元的6.64%(但美元的使用比例仍然高達81.08%)。
如果人民幣融資繼續以這個速度增加的話,那麼亞洲區的股市就可以看好。因為這意味着,亞洲的新興市場已經有另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代替對美元融資的倚賴。對於勇敢的人來說,現在應該買入亞洲區的股市。
GaveKal Dragonomics
資深經濟師
[潘迪藍 國際視野]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