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本港公共交通規劃以鐵路為主,巴士小巴等為輔,將軍澳位處邊緣,其公共交通格局充分體現這種特性,將軍澳居民依賴鐵路交通連接區外的比例,全港最高,因事故而暴露的問題亦特別嚴重——昨日港鐵將軍澳線因為架空電纜故障,一度停止服務近5小時,將軍澳居民宛如置身孤島,要歷盡艱辛才得以出市區。港鐵的應變計劃,顯然沒有考慮將軍澳的特殊地理環境,致使發生故障時未能及早協助居民脫困;港鐵必須汲取教訓,亡羊補牢,制訂適切應變計劃,減少對將軍澳居民的不便和影響。
居民上班上學依賴港鐵
一旦故障影響特大
將軍澳線建成之前,居民對外交通,主要靠巴士等交通工具,但是港鐵通車之後,較巴士更方便,一些巴士線因為乘客不足而重組或取消。2011年統計處的人口普查發現,將軍澳居民依賴鐵路交通連接區外的比例,全港最高。
將軍澳連西貢共約40萬居民中,約有19萬打工仔,其中約17萬需跨區工作,超過10萬使用鐵路交通,乘搭巴士者只有3.3萬人;而本港整體跨區工作,乘搭鐵路交通工具約70萬人,乘搭巴士約94萬人。兩相比較,顯示將軍澳居民依賴鐵路交通的程度,遠高於其他各區;至於乘搭鐵路交通上學的學生,將軍澳有2.6萬人,多過步行(2.2萬人)、乘搭巴士(約8000人)。所以,將軍澳居民無論上班或上學,對外交通都以鐵路交通,特別是港鐵為主,這種情况下,港鐵發生故障而造成的影響,不言而喻。
將軍澳對外交通,與本港其他地區一樣,主要靠鐵路和公路,不過,將軍澳顯著不同之處,是港鐵以外,主要由一條幹道——將軍澳道與外間連接,否則車輛要經山路或清水灣道再出九龍。這個格局,加上居民進出多乘搭將軍澳線港鐵,萬一港鐵故障,將軍澳居民就如同置身孤島,需千辛萬苦才可以到市區。《明報》即時新聞網一名編輯在將軍澳居住,昨日港鐵故障,其親身經歷是平日由寶琳往柴灣上班,乘搭港鐵連走路約需50分鐘,昨日搭巴士幾經轉折,則花了3個半小時,比平日多3倍。將軍澳暫停服務對居民帶來的不便,可想而知。
將軍澳線通車之後,港鐵營運優勢明顯,巴士乘客大幅減少,導致削減班次、重組或撤銷一些巴士線,是正常發展,可以減少浪費,使巴士營運更具成本效益,對改善路面交通的空氣質素也有幫助。所以,即使將軍澳有較特殊地理因素,若說整頓巴士線是港鐵故障而致混亂的原因,有本末倒置之嫌。因為在政策上,不可能、也不應該讓大量乘客不足的巴士線繼續營運,為不可預知的港鐵故障作備用,如果這樣做,反而顯得不正常。除此以外,今次將軍澳線發生10年來最嚴重事故,暴露了有3方面情况要面對和處理。
三大問題
有待改進
(1)檢討外判利弊——今次事故,消防人員表示看到架空電纜鬆脫,港鐵方面則對於故障是電纜抑或列車出問題,含糊其辭,無論什麼原因,事故是否涉及維修保養問題,值得關注。近年,港鐵大小事故增多,有意見認為與港鐵把維修保養外判有關,是耶非耶,港鐵必須全面檢視外判工作的良窳,再決定怎麼做才是恰當選擇。最好的應變計劃都只是亡羊補牢,做好維修保養才是根本之道。
(2)修訂錦囊資料——將軍澳線停駛對以萬計乘客造成影響,總的而言,短時間內要疏導大批乘客,一些混亂難以避免,因為即使調動巴士接載乘客,也不可能隨傳隨到,另外,其他巴士公司昨日有增加班次,協助疏導乘客;雖然有立法會議員批評港鐵的應變「倒瀉籮蟹」,整體而言當然大有改善空間,不過,若說導致不可接受的大混亂,事態並非如此。只是,港鐵一些資料出錯,未能幫到乘客。故障發生後,列車到達將軍澳站,港鐵職員要求全部乘客下車,並派發「乘車應變錦囊」和把告示板放置在大堂,教乘客轉車,但是部分資料過時,例如已經取消的692巴士線,資料仍然顯示可往中環,會對乘客造成混淆。所以,全面檢視和修訂「錦囊」的資料,是港鐵即時要做的事。
(3)增闢將軍澳對外通道——經過昨日的港鐵故障之後,政府要正視將軍澳局處一隅的情况,完善道路網,例如應加緊規劃將軍澳藍田隧道,增加將軍澳的對外通道,以起到分流之效。而在未有新規劃改善之前,港鐵要就故障的應變計劃,制訂一套更切合將軍澳需要的方案,即使發生事故,也可把對居民的影響減至最低。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居民上班上學依賴港鐵
一旦故障影響特大
將軍澳線建成之前,居民對外交通,主要靠巴士等交通工具,但是港鐵通車之後,較巴士更方便,一些巴士線因為乘客不足而重組或取消。2011年統計處的人口普查發現,將軍澳居民依賴鐵路交通連接區外的比例,全港最高。
將軍澳連西貢共約40萬居民中,約有19萬打工仔,其中約17萬需跨區工作,超過10萬使用鐵路交通,乘搭巴士者只有3.3萬人;而本港整體跨區工作,乘搭鐵路交通工具約70萬人,乘搭巴士約94萬人。兩相比較,顯示將軍澳居民依賴鐵路交通的程度,遠高於其他各區;至於乘搭鐵路交通上學的學生,將軍澳有2.6萬人,多過步行(2.2萬人)、乘搭巴士(約8000人)。所以,將軍澳居民無論上班或上學,對外交通都以鐵路交通,特別是港鐵為主,這種情况下,港鐵發生故障而造成的影響,不言而喻。
將軍澳對外交通,與本港其他地區一樣,主要靠鐵路和公路,不過,將軍澳顯著不同之處,是港鐵以外,主要由一條幹道——將軍澳道與外間連接,否則車輛要經山路或清水灣道再出九龍。這個格局,加上居民進出多乘搭將軍澳線港鐵,萬一港鐵故障,將軍澳居民就如同置身孤島,需千辛萬苦才可以到市區。《明報》即時新聞網一名編輯在將軍澳居住,昨日港鐵故障,其親身經歷是平日由寶琳往柴灣上班,乘搭港鐵連走路約需50分鐘,昨日搭巴士幾經轉折,則花了3個半小時,比平日多3倍。將軍澳暫停服務對居民帶來的不便,可想而知。
將軍澳線通車之後,港鐵營運優勢明顯,巴士乘客大幅減少,導致削減班次、重組或撤銷一些巴士線,是正常發展,可以減少浪費,使巴士營運更具成本效益,對改善路面交通的空氣質素也有幫助。所以,即使將軍澳有較特殊地理因素,若說整頓巴士線是港鐵故障而致混亂的原因,有本末倒置之嫌。因為在政策上,不可能、也不應該讓大量乘客不足的巴士線繼續營運,為不可預知的港鐵故障作備用,如果這樣做,反而顯得不正常。除此以外,今次將軍澳線發生10年來最嚴重事故,暴露了有3方面情况要面對和處理。
三大問題
有待改進
(1)檢討外判利弊——今次事故,消防人員表示看到架空電纜鬆脫,港鐵方面則對於故障是電纜抑或列車出問題,含糊其辭,無論什麼原因,事故是否涉及維修保養問題,值得關注。近年,港鐵大小事故增多,有意見認為與港鐵把維修保養外判有關,是耶非耶,港鐵必須全面檢視外判工作的良窳,再決定怎麼做才是恰當選擇。最好的應變計劃都只是亡羊補牢,做好維修保養才是根本之道。
(2)修訂錦囊資料——將軍澳線停駛對以萬計乘客造成影響,總的而言,短時間內要疏導大批乘客,一些混亂難以避免,因為即使調動巴士接載乘客,也不可能隨傳隨到,另外,其他巴士公司昨日有增加班次,協助疏導乘客;雖然有立法會議員批評港鐵的應變「倒瀉籮蟹」,整體而言當然大有改善空間,不過,若說導致不可接受的大混亂,事態並非如此。只是,港鐵一些資料出錯,未能幫到乘客。故障發生後,列車到達將軍澳站,港鐵職員要求全部乘客下車,並派發「乘車應變錦囊」和把告示板放置在大堂,教乘客轉車,但是部分資料過時,例如已經取消的692巴士線,資料仍然顯示可往中環,會對乘客造成混淆。所以,全面檢視和修訂「錦囊」的資料,是港鐵即時要做的事。
(3)增闢將軍澳對外通道——經過昨日的港鐵故障之後,政府要正視將軍澳局處一隅的情况,完善道路網,例如應加緊規劃將軍澳藍田隧道,增加將軍澳的對外通道,以起到分流之效。而在未有新規劃改善之前,港鐵要就故障的應變計劃,制訂一套更切合將軍澳需要的方案,即使發生事故,也可把對居民的影響減至最低。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