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倆坐在一起,卻各自玩手機。」
在香港不同的場景,均可見一家人坐在一起,你有你查閱電郵,我有我玩Candy Crush,當中毫無交流。
現今科技發達,信息傳送之迅速讓不少家長可在家裏工作,或讓家長在孩子作息後處理公務,使家長多了時間陪伴孩子。可是,科技也使人變得隨時候命、隨傳隨到,令到工作和生活分界變得模糊,也意味着家長和子女相處時承受着滋擾和壓力,迫使大家未能全神貫注投入親子時間中。
當然,我們不能完全否定科技對親子關係的價值。很多家長從互聯網、討論區中取得寶貴的育兒資訊,也有父母透過短訊、面書等與子女保持親密的聯絡、維繫感情。但如何使用電子科技,才不會對家庭生活帶來負面的影響呢?
父母分心 子女不滿
曾經在玩具店遇見一名約三歲的兒子,不斷叫喚着把玩手機的媽媽,媽媽卻無暇理會兒子,兒子最後使出必殺技——尖叫和用口咬媽媽的大腿以取得注意。當孩子不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換來媽媽冷漠的對待,對他來說是一種不合理的懲罰,於是作出報復式的回應。媽媽今天在兒子面前示範了一副欠尊重及漠視別人的模樣,可以想像明天這個家庭會是怎生一個模樣!
美國有心理學家指出,大部分子女對於父母與他們用膳、遊戲、洗澡、做運動及說故事時使用手機,表示強烈不滿,建議家長與孩子相處時放下手機,多與孩子面對面溝通。
言語配合身體 完整表達情感
人類是情感的動物,言語必須配合身體語言和面部表情,才能完成內心情感的完整表達!面對面的交流,可讓父母和子女間,清楚明白彼此的需要及作出即時回應,也可讓孩子知道父母重視自己,有效加強親子關係。孩子是父母的延續版,今天我們選擇以眼神關顧他,還是用體積日漸龐大的手機遮蓋自己的臉?他日孩子就會如同我們今日的選擇。
為建立孩子充滿情感的表達能力,請謹慎使用電子科技,留意為親子互動溝通,建立健康的平台。
鄭文琦
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健苗軒言語治療師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