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兒子今年升小一,由一所沒有催谷的幼稚園,升上一間極之重視成績的區內名校,學校對孩子各方面如自理能力、語文能力等均要求極高。兩個月來,我不斷接到老師的投訴電話,告訴我他做得不夠好的地方,如不專心、反應慢、上堂參與課外活動不夠積極等,要求我們好好配合引導兒子。我兒子天生性格內向,需要慢慢適應,面對這種急速求變的要求,感到好為難,孩子未能達到老師的要求,而我們則處於回應學校的要求及要順着孩子的能力去走的兩難,該如何處理?
建議家長盡快與班主任會面,了解更多兒子在校的情况,另一方面,亦要找駐校社工或輔導老師尋求協助,因為目前似乎是老師與家長在角力,老師對學生有期望,希望家長配合,但家長又不知該如何配合,因此要找一位中間人與小朋友會面,了解情况,如確實是兒子的能力跟不上,那駐校社工或輔導老師便需要跟學校反映在哪幾方面需要幫助他適應;如果不是能力問題的話,家長便要與老師好好溝通,看看在哪些方面可配合得到。
多聽兒子對學校感覺
升小一對孩子來說是個大轉變,尤其個案中的小朋友較慢熱及害羞,現階段家長應多留意小朋友的情緒,多聽兒子對學校的感覺,例如與其他同學的相處如何、小息及放學時間是否開心、有沒有抗拒做功課等,而不是要兒子的成績立即達到學校的要求,若兒子不抗拒上學,仍有上學動機的話,家長應與老師慢慢作出調適,讓小朋友逐漸適應,以達到學校的要求,相信問題是不大的。
之前提到找一個中間人是重要的,因為單是老師與家長,會有很多誤會及衝突,家長有時不想說太多小朋友在能力上不達標的事情,但班主任又不知道,所以最好找個中間人與小朋友面見,有時孩子亦會因怕責罵而不敢跟父母說太多,如有中間人,可說得較多及深入。父母亦不要說一些令孩子害怕的說話,如「你讀不好就要轉校」,這樣孩子會自責,甚至會認為是自己做得不好以致老師及父母均不喜歡自己。
其實,個案中的小朋友升上小一,只不過是兩個多月的時間,仍要慢慢適應如此長時間及有規律的生活,他們要自己抄手冊、執拾書包、上廁所等,因此父母不要過分緊張,否則也會影響子女的情緒。另外,要多鼓勵小朋友,不要指摘,盡力幫助他們在心理上去接受及融入學校話新的學習環境。建議父母先為他排次序,有哪些事情要先適應,再建立生活習慣,不要因功課多而減少孩子喜歡的活動,如做妥功課後可到公園玩等的娛樂。
資料提供﹕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高級督導主任李潔露
建議家長盡快與班主任會面,了解更多兒子在校的情况,另一方面,亦要找駐校社工或輔導老師尋求協助,因為目前似乎是老師與家長在角力,老師對學生有期望,希望家長配合,但家長又不知該如何配合,因此要找一位中間人與小朋友會面,了解情况,如確實是兒子的能力跟不上,那駐校社工或輔導老師便需要跟學校反映在哪幾方面需要幫助他適應;如果不是能力問題的話,家長便要與老師好好溝通,看看在哪些方面可配合得到。
多聽兒子對學校感覺
升小一對孩子來說是個大轉變,尤其個案中的小朋友較慢熱及害羞,現階段家長應多留意小朋友的情緒,多聽兒子對學校的感覺,例如與其他同學的相處如何、小息及放學時間是否開心、有沒有抗拒做功課等,而不是要兒子的成績立即達到學校的要求,若兒子不抗拒上學,仍有上學動機的話,家長應與老師慢慢作出調適,讓小朋友逐漸適應,以達到學校的要求,相信問題是不大的。
之前提到找一個中間人是重要的,因為單是老師與家長,會有很多誤會及衝突,家長有時不想說太多小朋友在能力上不達標的事情,但班主任又不知道,所以最好找個中間人與小朋友面見,有時孩子亦會因怕責罵而不敢跟父母說太多,如有中間人,可說得較多及深入。父母亦不要說一些令孩子害怕的說話,如「你讀不好就要轉校」,這樣孩子會自責,甚至會認為是自己做得不好以致老師及父母均不喜歡自己。
其實,個案中的小朋友升上小一,只不過是兩個多月的時間,仍要慢慢適應如此長時間及有規律的生活,他們要自己抄手冊、執拾書包、上廁所等,因此父母不要過分緊張,否則也會影響子女的情緒。另外,要多鼓勵小朋友,不要指摘,盡力幫助他們在心理上去接受及融入學校話新的學習環境。建議父母先為他排次序,有哪些事情要先適應,再建立生活習慣,不要因功課多而減少孩子喜歡的活動,如做妥功課後可到公園玩等的娛樂。
資料提供﹕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高級督導主任李潔露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