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黃蔚澄、郭春芳﹕以積極進取方法 協助自殺者家屬長青網文章

2013年12月2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2月20日 06:35
2013年12月2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上月23日為「國際自殺者親友關懷日」。關懷日源於1999年,發起人為美國參議員哈里里德(Sen. Harry Reid),其父親是自殺身亡的。當年美國參議院通過把每年感恩節前的周六訂為此關懷日,以舉辦活動追悼自殺者,亦為自殺者親友提供互相支持的機會,並提高大眾對關懷自殺者親友的關注。其中,American Foundation of Suicide Prevention透過官方網頁提供資源,協助世界各國舉辦研討會及關懷日,宣揚關懷信息。在本港,數防止自殺機構亦有響應。2007年,筆者訪問自殺者家屬對親友因自殺離世而衍生的想法、情緒,以及社交行為,結果顯示約四成表示不希望他人知道死者因自殺而離世。而情感上,受訪者普遍表示會感到寂寞(31.3%)、焦慮(42.7%)、憂傷(44.7%)。社交層面上,近四成的受訪者認同得到別人聆聽有助紓緩情緒,近八成則表示期間會與家人或朋友聯繫。另外,有小部分受訪者表示會感到身體不適如頭痛及背痛(23.3%),甚至影響日常生活(16.7%)。


摒棄被動

以積極進取方法伸出援手

誠然,提供輔導服務有助家屬度過哀傷,但本港甚或其他國家所沿用以接觸自殺者家屬的方法一般都較被動。筆者與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和衛生署法醫科各同事於2007至08年間進行一項地區性的實驗,嘗試分別以研究員、法醫及宣傳單張作媒介,於本地3所公眾殮房接觸自殺者家屬並估算成效(附表)。其中,傳統的做法(即放置宣傳單張讓家屬自由取閱)所顯示的成效最低,只有1%的家屬主動聯絡我們參與輔導及研究,遠比以研究員(19.5%)或法醫(10.4%)在殮房接觸家屬所得的回應率為低。結果令人深思,當社會對自殺者家屬始見關注的同時,在配套上應否摒棄常規化的被動,以較積極的策略向家屬提供適時適切的幫助?就此我們建議派駐社工或輔導員在醫院、公眾殮房等地方主動協助家屬,提供專業資訊及轉介,並建議曾經面對相同難關的同路人作義工,分享經驗及體會,扶助家屬度過哀傷。


未來的研究發展

重視予專業人士的輔導

筆者去年曾撰文(註)建議從準醫護人員的課程入手增加生死教育元素讓醫護學員作職前心理準備。承此,我們盼望大眾除了關注自殺者家屬,同時應把焦點擴至被遺忘的專業人士,例如社工、心理學家、醫護人員、警務人員、消防員和救護人員。他們與自殺者的聯繫不但不遜於家屬,而且在案件中往往站在前線提供支援。面對受助者最終選擇以自殺了結生命,經歷沉重卻是在工作生涯中難以避免的。因此,我們有需要加強對這一類專業人員面對受助者因自殺離世的經歷,從而協助他們日後面對同類事件時的自我調適。


此外,客觀事件在各人的主觀詮釋上皆有異同。以往的研究重點着眼於了解家屬面對創傷後的負面情緒。然而,了解面對創傷經歷時的自癒機制亦同樣重要。除了以往我們所注視的創傷經歷及負面反應外,我們更應着眼隨之而來的成長機會。創傷後成長(Post Traumatic Growth)一詞,意指透過正面了解創傷事件,從而接受、認識、以及由創傷經歷轉變為獲得啟發和智慧,更加欣賞與親友的關係。我們鼓勵更多研究針對以上的兩大方向,讓有需要的朋友得到正面的學習楷模。


附註:黃蔚澄、郭春芳、Saman Yousuf,(2012年8月6日),〈防止自殺從醫護的教育做起〉,《明報》觀點版

作者黃蔚澄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助理教授及國際防止自殺協會香港代表成員,郭春芳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研究助理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