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早前,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CO)把泡菜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韓國政府最近亦為韓國泡菜(Kimchi)起了個正式的中文名字——辛奇。泡菜其實一點也不「新奇」,除了是韓國非常傳統的飲食文化外,它在3000年前已經有文獻記載,不過是出現於中國的《詩經》中,醃泡菜的方式源於中國,古稱為「葅」(同菹)。
韓國泡菜 加辣椒粉醃自家味
早於3000年前的古籍《詩經•小雅•信南山》中便有菹的記載﹕「中田有廬,疆埸有瓜。是剝是菹,獻之皇祖。」到了北魏賈思勰著作的《齊民要術》,還記載了有關做法﹕「菘菜佳,蕪菁亦得。收好菜,擇訖,即於熱湯中煠出之。若菜已萎者,水洗,漉出,經宿生之,然後湯煠。煠訖,冷水中濯之,鹽、醋中。熬胡麻油著,香而且脆。多作者,亦得至春不敗。」文中菘菜和蕪菁,分別指黃芽白(又稱為紹菜、大白菜)和蘿蔔類的蔬菜,以鹽和醋醃製而成。
鹽泡大白菜 加醃料發酵
醃泡菜傳入韓國後,當地人還會加入辣椒粉等材料醃製,成為韓國人的飲食名物。據石牆道韓國餐廳店主、來港30年的韓國人陳太表示,古時因氣候寒冷,沒有蔬菜生長,所以韓國人會與鄰居朋友,一起預先準備整個冬季需要食用的泡菜。由於以前沒有雪櫃,他們會把醃好的泡菜放在甕缸中,並將甕缸埋於地底儲藏。這種韓國人醃泡菜過冬的飲食文化,月初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韓國泡菜的種類多達百種以上,常見以韓國大白菜和白蘿蔔等來做,做法是先用鹽稍為醃製浸泡數小時,然後撈起榨乾水分,再加入辣椒粉、大蒜、生薑、蘋果蓉、雪梨蓉、葱等加以醃製及發酵,醃製時間由一天至數星期不等,有些甚至以年計。陳太表示,由於每家每戶的祖先傳下來的秘方不盡相同,因此各家泡菜的味道亦不一樣。
麗水芥菜 微鹹帶甘辣
陳太的家鄉在韓國最南端、盛產蔬菜的全羅南道麗水巿,泡菜種類比位於較北方的首爾為多,她餐廳供應的家鄉泡菜及前菜,便至少有15種,種類比一般普通韓式食肆多。她不時會由家鄉帶來特色泡菜,用來宴請貴賓,例如已醃製超過1年的蘿蔔泡菜及已醃製4年的麗水芥菜,兩者味道微鹹帶甘辣,別有一番風味。
BBQ 7080總經理Ken Lam指出,韓國人對泡菜有情意結,他們幾乎每餐都會吃泡菜。除了作餐前小吃或配白飯進食外,也喜歡將泡菜加入其他菜肴裏,例如泡菜配燒五花腩、泡菜炒豬肉、煎泡菜餅、辣泡菜湯等,總之就是無「泡菜」不歡。其中做煎泡菜餅難度較高,濕漉漉的泡菜較多水分,難以煎出香脆薄餅,因此薄餅的粉漿要多番嘗試調校,才能做出泡菜薄餅。
油泡 150度嫩油保持肉滑
慶有餘總廚楊煌平表示,泡亦可指「油泡」這種烹調方法。炸跟油泡不同,前者採用攝氏200度或以上的熱油,食材外層通常會沾上炸漿;而油泡的油溫約攝氏150度,屬微熱的嫩油,食材直接下油泡煮。他說﹕「雖然油泡的油溫較炸的低,但亦不可用攝氏150度以下的冷油,因為油的熱度不夠,會令油泡的食材肉質變『霉』。」
油泡的食材以海鮮或肉類為主,切成小塊,用微熱溫嫩的油浸泡至七八成熟,再加入料頭、其他蔬菜或菌類快炒後上碟。楊師傅稱,油泡要靠經驗控制食材的烹煮時間,「食材太生會出水,太熟會老,剛剛好肉質才會滑」。
泡飯 以湯浸飯
泡,據《辭源》尚有一解釋為﹕「以水浸物」,而「泡飯」就是指「以飯和水而煮之……後指以湯浸飯。」中國人吃泡飯的歷史久遠,在宋代吳自牧的《夢粱錄》中便出現過「泡飯」二字。《辭源》引吳自牧《夢粱錄•諸州府得解士人赴省闈》﹕「其士人在貢院中,自有巡廊軍卒,齎硯水、點心、泡飯、茶酒、菜肉之屬貨賣。」楊師傅表示,泡飯的出現,相信是跟中國人傳統的飲食文化有關,「以前人們不喜歡浪費,會把吃剩的米飯留到第二天,加入有味道的湯伴吃」。泡飯是上海人常吃的早餐,而廣東人吃煲仔飯後,加入熱水伴飯焦同吃,都是類似泡飯的變奏。
鮮海魚熬湯底 減油健康
中式泡飯常見有鴨腿湯飯和冬瓜湯飯,湯底通常是以雞骨、豬肉等熬製而成的上湯。慶有餘的「鮮魚湯斑粒鴛鴦脆泡飯」的湯底,則改用新鮮海魚、大頭菜、唐芹、薑絲熬製的鮮魚湯代替,楊師傅表示,鮮魚湯油分較一般上湯少,切合現代人注重健康飲食的潮流。此外,泡飯內除了有煮好的白飯外,他還把部分米飯炸至黃金香脆,享用前拌入湯中,入口脆卜卜,口感層次比普通的泡飯豐富。
除了中菜,大家在韓國及日本菜譜上,也會找到泡飯的蹤影,例如加入豬腸和粉絲的韓式泡飯,以及用玄米茶或煎茶來冲泡米飯的日式「茶漬飯」等。
(a)石牆道韓國餐廳
地址﹕尖沙嘴金巴利道27至33號永利大廈地下20及22號舖
查詢﹕2311 9878
(b)BBQ 7080
地址﹕尖沙嘴山林道54至56號利雅商業大廈1樓
查詢﹕2735 2099
(c)慶有餘
地址﹕銅鑼灣開平道1號Cubus 7樓
查詢﹕2323 7280
協力﹕黃茜羚
文﹕梁翠薇
編輯﹕王芷倫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