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安倍國防外交瞄準中國 幕後玩家美國若隱若現長青網文章

2013年12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2月22日 06:35
2013年12月22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最近10天,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外交和國防兩條戰線動作頻仍,連串都是衝着中國而來,先是日本與東盟在東京舉行峰會,發表聯合聲明「確保飛行自由」,雖然聲明沒有提到中國最近的東海防空識別區,但針對中國已是不言而喻。另一就是安倍內閣通過「國家安全保障戰略」,提出三個方向,包括加強與東盟及韓國、澳洲的戰略合作關係,以至有意修改一直是禁區的武器出口政策,做法兼具圍堵及備戰意味。


連串外交角力

美日東盟聯線

東海防空識別區在美日兩國多番表示不滿之下成立快一個月,至今客觀上既成事實,北京不可能收回,美日心裏也會作如是觀。下一個針鋒相對的戰場,是形勢更加複雜的南海,這裏有馬六甲海峽,是日本和韓國的海上生命線,附近一帶更是美國自從二戰以來70年的禁臠,以美國的說法是「保障航行安全」。美國副總統拜登早前訪華,長時間的會談,重點在於表達美國不欲中國在南海也有類似的防空識別區。


若是人們把這一連串外交角力接連來看,便很清楚看出之間有着極其緊密的聯繫——美國呼籲中國不要在南海空域設識別區,日本與南海之內的東盟發表確保飛行自由的聲明,之後是日本國家安全保障戰略把目標放在東盟——日本的動作隨着美國指揮棒變化調整,予人互相配合的觀感:美國身影若隱若現,既要牽制中國,但又不欲令中國感到美國在為日本撐腰,這種掩耳盜鈴做法不見得高明,尤其是在日本的野心愈來愈大的當下。


儘管有說東盟在峰會上只答應發表沒有提到中國的確保飛行自由聲明,有着不欲事情鬧大至組成日本—東盟聯盟對付中國的潛台詞,這種說法其實未必盡然。東盟1960年代成立時就是冷戰包夾中國及蘇聯的產物,美國對東盟的影響力從未消減,東盟不願公開點中國的名,只是冀圖兩邊得利,但客觀闡明他們仍然願意站在美國和日本的保護傘底下。菲律賓人質事件至今天菲方仍未願意正式道歉,若是說中間沒有美國撐腰對付中國的因素,恐怕難以說得通。東盟其他一些國家本來就與中國有南海主權糾紛如越南,也是因着同樣原因到東京參加峰會。


日本要組建東盟統一戰線,就必須有所表示,這在安倍內閣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可以看到。這份3個部分的戰略大綱,除了日本建構奪島部隊以及斥巨資購買更多美國軍事裝備,其中有一條是日本可能修改以往禁止輸出武器的3原則。這一點是整份大綱的核心。這是日本遵守超過40年的原則,1967年,時任首相佐藤榮作提出武器出口的「三不」:不向共產國家出口、不向被聯合國禁運武器國家出口、不向發生國際爭端或可能發生國際爭端的國家出口。前兩條已無甚意義,在第三條,菲律賓和越南都適用,事實上目前也是這兩個國家在南海主權糾紛上與中國齟齬最多,日本一旦武器出口、而且若是去這兩個國家,就必須如大綱所說那樣要「修改3原則」了。


修改武器出口原則

日本利誘東盟諸國

對外國出售武器絕對不是單單是一盤生意而是深遠的戰略考慮,即從表面來說,是把購武國視為盟友而非敵人。日本的電子科技精良,美國導彈系統不乏日本元件。再說,日本海上軍力有其長久傳統,軍事專家把日本海上自衛隊實力列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強,其獵潛實力更是世界之冠,爭逐南海,不論中美日抑或菲越等國,都把提升海上軍力視為頭號大事,若日本可以出售軍艦等設施,美—日—東盟的關係就會更呈緊密,換言之,共同抗中的實力會有所增強。安倍內閣的計算極可能是以精良的軍事產品,換來同盟關係。


中日之間的關係已然進入磨拳擦掌的狀態,遠比當年參拜靖國神社的小泉純一郎年代緊張。從目前的情况來看,中日不可能在中短期內修好,就是安倍晉三下台,新任首相也不可能一下子扭轉局面。中國對兩國關係好轉所抱的期許正在高速收縮,儘管戰爭全面爆發的可能此刻仍不算太高,然而1980年代中日友好時期「日中不再戰」的善頌善禱已無大意義,尤其這不僅是中日紛爭,更重要的是,美國的黑影正把這種關係推向難以修補的地步。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