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聖誕佳節將近,市道興旺,人山人海。
尤其一些名店街,寒風下,只見擠滿購物人潮。
「我buy故我在」成為今日消費主義當道之下的至理格言。
名店的櫥窗粉飾的何止太平,更是物慾的光輝投射,目眩璀璨的可能是一片虛幻,但現實卻是一種光害。
在外國品牌名店還未鋪天蓋地湧現的年代,如想在本地購買一些馳名的「來路貨」,相信光顧一些字號老、口碑好的大型百貨公司是不二的好選擇。
從字面「百貨」二字來看,絕對是非常具中國特色的名稱,絕不是純「Department Store」翻譯而來。
而一間具規模的百貨公司,其貨品當然琳琅滿目,數之不盡地按種類或牌子、整齊又具美感地排列,呈現眼前任君選擇,令人眼花撩亂。
香港曾有華資「四大百貨」的出現,確實為早年地位低微的中國人爭回一口氣,戰後的六十年代開始,國貨業的鼎盛更是一時無兩,踏入經濟起飛的七十年代起,日資百貨大舉來港,印證香港繁華與文化交織的美好世代。
百貨公司既是潮流指標,更是大都會的現實寫照。
先施首創「不二價」
查實,華資百貨的興起,大概也跟早年中國人備受歧視和地位低微有關。無獨有偶,四大華資的創辦人皆是澳洲華僑,更是中山同鄉。大新的蔡昌、蔡興;先施的馬應彪跟永安的郭氏兄弟,均在彼邦經營有道,累積了財富和豐富的人脈。而香港在十九世紀末,傳統華商壟斷的南北行和金山莊,在業務上也逐漸退色,而擁有外國營商經驗和視野的新一批華人應時崛起。他們覷準香港作為殖民地,無論在法治精神和政治上,也相對穩定之下,以嶄新的想法,仿效外國的百貨業為藍本和零售經營的概念,創辦屬於中國人的百貨公司。
一九○○年由馬應彪創辦的「先施公司」,在中環皇后大道中開幕,取自《中庸》的「先施以誠」為名,而英文則是Sincere,為誠實可靠之意,開展華資百貨的新一頁。多層式分類有致的貨品展示,為市民帶來耳目一新之感,首年開業,已見大排長龍,生意滔滔。其後公司更首創「不二價」作招徠。據聞先施更是第一間以女售貨員作招待的公司,馬應彪更出動太太和她的妹妹,親身示範,當年更傳為佳話。
永安由果欄到百貨
原本經營永安果欄的郭樂和郭泉兄弟,得見同鄉馬應彪,辦百貨如此有聲有色,遂於一九○七年在先施公司對面,開辦「永安公司」。由於經營創新,引進不少新穎洋貨,兩家在業務上更見蒸蒸日上,平分秋色,不少省澳人士,更專程到來,大批購買入貨再轉售圖利。
殖民地上 華人之光
先施和永安能夠在短短數年間,在香港立足打響名堂,令華資在眾多英資的殖民地之上,為華人爭光揚眉,決非單是生意上的獲利,某程度上來說,是一種民族自尊的重拾。因此兩家百貨除了經營零售百貨外,更積極涉及其他業務,例如人壽保險、銀行、紡織、製藥、化妝品等,務求打破英資或外資多年的壟斷,挽回利權。回想在三十年代後期到戰爭爆發初期,全面響應「罷買日貨」和支持「中國人用中國貨」的號召中,他們擔當帶頭和表達資本家愛國的示範角色。
大新分一杯羹
同是中山同鄉的蔡氏兄弟,在一九一二年創立「大新百貨」,寓意「旭日初升、大展新猷」,英文為「THE SUN」,恰巧地在德輔道中開業,三間百貨在中環近在咫尺,形成鼎足三分的局面,彼此間既存競爭,也見交往。
至於後期於一九三二年開業的中華百貨,極其量也只是參照前者的成功經營模式,策略上未見突破,在戰爭期間,早已結業,是為可惜。
創新賣點 活動裝飾天台花園
作為零售百貨業的先驅者,需有長遠的眼光之餘,更要跟貼市民的要求和具創意噱頭。例如大新和先施啟業初期,它們的櫥窗已有活動裝飾,吸引途人圍觀作賣點,更在店內設有樂隊演奏,提高品味格調;而最具首創性,相信是將大樓天台闢作花園俱樂部,提供茶室和麵食餐飲、小調彈唱等特備節目,附設先進升降機直達天台遊樂至晚間十一時,其間冠蓋雲集,盛極一時,可謂集購物娛樂消遣於一身。在九十年前的社會來說,堪稱非常前衛時尚的生活潮流,為本地華人帶來新奇好玩的新體驗。
反觀今日的百貨零售業,亦只是重複前人走過之路,近年在多媒體推波助瀾之下,消費者亦只好繼續盲目追隨,在無盡貪婪的欲望中,想必豈止百貨,而是千貨萬貨億貨才能滿足。
香港首間百貨公司 連卡佛
香港自開埠以來,作為自由港,吸引了不少人到來經商。一八四八年,Thomas Ash Lane來華,起初經營零售和貨倉管理,後來發現日常用品在香港有利可圖,遂找來拍檔Ninian Crawford,於一八五○年在德輔道中,以兩人的姓氏,開設Lane Crawford的百貨商店,中文名為「連卡佛」,專為居港的外籍人士或殖民地官員及其家屬,提供日用所需,一直標榜售賣舶來高級貨品,經營百多年至今。現連卡佛為會德豐旗下的公司。
百貨撈過界
早在民國初年,四大百貨已掛在上海人的口邊。當中包括屬於英資的老四大;包括福利、惠羅、泰興(連卡佛)和匯司公司,至於由華資開設的四大,得數先施、永安、大新、新新,至於在香港則是中華取代新新而已。它們大都在上海、廣州、香港開設分店,規模龐大。除了標榜引入不少環球貨品外,更設有工場,製作自己的品牌產品,當中先施出品眾多的化妝品和藥品。而永安公司在經營上,更涉及人壽保險、銀行和紡織業等,生意繁多,不勝枚舉。其主理人及其後人,更擔任本地慈善機構或華僑商會的總理或董事之職,或受政府委任職銜,可謂在政商界長袖善舞。
作者簡介
吳文正,福建晉江人,生於香港。曾任職攝影記者多年,為文化葫蘆創辦人。多年來游走大街小巷,搜尋失落的民間故事與物件。人到中年,閒時翻箱倒籠,執拾舊事舊物,浮沉於新與舊、中與西、美與醜、好與壞,以個人觀感,嘗試拼砌出心中醞釀多年的香港市井之圖。
著作包括《香港葫蘆賣乜藥》、《街坊老店》、《牛下開飯》、《情迷照相館》等。
文、圖 吳文正
編輯 鍾家寶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尤其一些名店街,寒風下,只見擠滿購物人潮。
「我buy故我在」成為今日消費主義當道之下的至理格言。
名店的櫥窗粉飾的何止太平,更是物慾的光輝投射,目眩璀璨的可能是一片虛幻,但現實卻是一種光害。
在外國品牌名店還未鋪天蓋地湧現的年代,如想在本地購買一些馳名的「來路貨」,相信光顧一些字號老、口碑好的大型百貨公司是不二的好選擇。
從字面「百貨」二字來看,絕對是非常具中國特色的名稱,絕不是純「Department Store」翻譯而來。
而一間具規模的百貨公司,其貨品當然琳琅滿目,數之不盡地按種類或牌子、整齊又具美感地排列,呈現眼前任君選擇,令人眼花撩亂。
香港曾有華資「四大百貨」的出現,確實為早年地位低微的中國人爭回一口氣,戰後的六十年代開始,國貨業的鼎盛更是一時無兩,踏入經濟起飛的七十年代起,日資百貨大舉來港,印證香港繁華與文化交織的美好世代。
百貨公司既是潮流指標,更是大都會的現實寫照。
先施首創「不二價」
查實,華資百貨的興起,大概也跟早年中國人備受歧視和地位低微有關。無獨有偶,四大華資的創辦人皆是澳洲華僑,更是中山同鄉。大新的蔡昌、蔡興;先施的馬應彪跟永安的郭氏兄弟,均在彼邦經營有道,累積了財富和豐富的人脈。而香港在十九世紀末,傳統華商壟斷的南北行和金山莊,在業務上也逐漸退色,而擁有外國營商經驗和視野的新一批華人應時崛起。他們覷準香港作為殖民地,無論在法治精神和政治上,也相對穩定之下,以嶄新的想法,仿效外國的百貨業為藍本和零售經營的概念,創辦屬於中國人的百貨公司。
一九○○年由馬應彪創辦的「先施公司」,在中環皇后大道中開幕,取自《中庸》的「先施以誠」為名,而英文則是Sincere,為誠實可靠之意,開展華資百貨的新一頁。多層式分類有致的貨品展示,為市民帶來耳目一新之感,首年開業,已見大排長龍,生意滔滔。其後公司更首創「不二價」作招徠。據聞先施更是第一間以女售貨員作招待的公司,馬應彪更出動太太和她的妹妹,親身示範,當年更傳為佳話。
永安由果欄到百貨
原本經營永安果欄的郭樂和郭泉兄弟,得見同鄉馬應彪,辦百貨如此有聲有色,遂於一九○七年在先施公司對面,開辦「永安公司」。由於經營創新,引進不少新穎洋貨,兩家在業務上更見蒸蒸日上,平分秋色,不少省澳人士,更專程到來,大批購買入貨再轉售圖利。
殖民地上 華人之光
先施和永安能夠在短短數年間,在香港立足打響名堂,令華資在眾多英資的殖民地之上,為華人爭光揚眉,決非單是生意上的獲利,某程度上來說,是一種民族自尊的重拾。因此兩家百貨除了經營零售百貨外,更積極涉及其他業務,例如人壽保險、銀行、紡織、製藥、化妝品等,務求打破英資或外資多年的壟斷,挽回利權。回想在三十年代後期到戰爭爆發初期,全面響應「罷買日貨」和支持「中國人用中國貨」的號召中,他們擔當帶頭和表達資本家愛國的示範角色。
大新分一杯羹
同是中山同鄉的蔡氏兄弟,在一九一二年創立「大新百貨」,寓意「旭日初升、大展新猷」,英文為「THE SUN」,恰巧地在德輔道中開業,三間百貨在中環近在咫尺,形成鼎足三分的局面,彼此間既存競爭,也見交往。
至於後期於一九三二年開業的中華百貨,極其量也只是參照前者的成功經營模式,策略上未見突破,在戰爭期間,早已結業,是為可惜。
創新賣點 活動裝飾天台花園
作為零售百貨業的先驅者,需有長遠的眼光之餘,更要跟貼市民的要求和具創意噱頭。例如大新和先施啟業初期,它們的櫥窗已有活動裝飾,吸引途人圍觀作賣點,更在店內設有樂隊演奏,提高品味格調;而最具首創性,相信是將大樓天台闢作花園俱樂部,提供茶室和麵食餐飲、小調彈唱等特備節目,附設先進升降機直達天台遊樂至晚間十一時,其間冠蓋雲集,盛極一時,可謂集購物娛樂消遣於一身。在九十年前的社會來說,堪稱非常前衛時尚的生活潮流,為本地華人帶來新奇好玩的新體驗。
反觀今日的百貨零售業,亦只是重複前人走過之路,近年在多媒體推波助瀾之下,消費者亦只好繼續盲目追隨,在無盡貪婪的欲望中,想必豈止百貨,而是千貨萬貨億貨才能滿足。
香港首間百貨公司 連卡佛
香港自開埠以來,作為自由港,吸引了不少人到來經商。一八四八年,Thomas Ash Lane來華,起初經營零售和貨倉管理,後來發現日常用品在香港有利可圖,遂找來拍檔Ninian Crawford,於一八五○年在德輔道中,以兩人的姓氏,開設Lane Crawford的百貨商店,中文名為「連卡佛」,專為居港的外籍人士或殖民地官員及其家屬,提供日用所需,一直標榜售賣舶來高級貨品,經營百多年至今。現連卡佛為會德豐旗下的公司。
百貨撈過界
早在民國初年,四大百貨已掛在上海人的口邊。當中包括屬於英資的老四大;包括福利、惠羅、泰興(連卡佛)和匯司公司,至於由華資開設的四大,得數先施、永安、大新、新新,至於在香港則是中華取代新新而已。它們大都在上海、廣州、香港開設分店,規模龐大。除了標榜引入不少環球貨品外,更設有工場,製作自己的品牌產品,當中先施出品眾多的化妝品和藥品。而永安公司在經營上,更涉及人壽保險、銀行和紡織業等,生意繁多,不勝枚舉。其主理人及其後人,更擔任本地慈善機構或華僑商會的總理或董事之職,或受政府委任職銜,可謂在政商界長袖善舞。
作者簡介
吳文正,福建晉江人,生於香港。曾任職攝影記者多年,為文化葫蘆創辦人。多年來游走大街小巷,搜尋失落的民間故事與物件。人到中年,閒時翻箱倒籠,執拾舊事舊物,浮沉於新與舊、中與西、美與醜、好與壞,以個人觀感,嘗試拼砌出心中醞釀多年的香港市井之圖。
著作包括《香港葫蘆賣乜藥》、《街坊老店》、《牛下開飯》、《情迷照相館》等。
文、圖 吳文正
編輯 鍾家寶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