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臨近年末,內地「錢荒」再現,儘管人行放水3000億人民幣「止渴」,市場依舊不安。事實上,歷年年中與年末節點,內地均常常「水緊」,而今年現象尤為嚴重,金融業內更是怨聲載道。有經濟師認為,中央推進金融改革,人行有意暴露銀行間風險,借市場化手段,推動內銀去槓桿,冀金融機構自行修復掩蓋多年的季節性和結構性緊張問題。
若定期放水 掩蓋深層問題
每到年中及年末節點,內銀為粉飾資產負債表,急切需求資金,高息搶存、短借長貸、彼此拆借等手段已成慣例。人行通常會在相應時間點向市場注資,解決燃眉之急,但這同時掩蓋了許多結構性問題。在改革大潮下,今年以來,政策上去槓桿的信號愈發明顯,6月末,內銀鬧「錢荒」,人行釋放流動資金的行動卻遠遜預期,當月20日,銀行間隔夜回購利率一度觸及30厘歷史高點。
至年底,伴隨美國縮減QE規模,資金面緊上加緊,人行卻在12月5日之後,暫停了公開市場的逆回購操作,上周,銀行間回購利率再次大漲,人行僅採取了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美銀美林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陸挺認為,利率市場化必然會推高短期利率及債息。
由於SLO期限為7天,市場仍在觀察人行的進一步舉措。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胡一帆指出,中央已明確提出,經濟進入去槓桿的過程,今年10月後,人行一直採取短期手段調節流動性,近期的做法,更是有意讓銀行間市場風險暴露,希望減少銀行對拆借資金的依賴;採用SLO手段,更容易做到盤活資金,而不是讓資金沉積,這有利於保持市場正常運作。
綜合各方意見,市場普遍認為,年末的「錢荒」程度不會及6月般慘烈,一方面,監管和金融機構都已吸取教訓,另一方面,財政資金會在年底集中投放。胡一帆預期,當前「水緊」將持續至年底,明年1月會出現新的流動性,至春節前夕,由於市場對資金需求激增,可能會再來一次缺水潮。
若定期放水 掩蓋深層問題
每到年中及年末節點,內銀為粉飾資產負債表,急切需求資金,高息搶存、短借長貸、彼此拆借等手段已成慣例。人行通常會在相應時間點向市場注資,解決燃眉之急,但這同時掩蓋了許多結構性問題。在改革大潮下,今年以來,政策上去槓桿的信號愈發明顯,6月末,內銀鬧「錢荒」,人行釋放流動資金的行動卻遠遜預期,當月20日,銀行間隔夜回購利率一度觸及30厘歷史高點。
至年底,伴隨美國縮減QE規模,資金面緊上加緊,人行卻在12月5日之後,暫停了公開市場的逆回購操作,上周,銀行間回購利率再次大漲,人行僅採取了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美銀美林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陸挺認為,利率市場化必然會推高短期利率及債息。
由於SLO期限為7天,市場仍在觀察人行的進一步舉措。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胡一帆指出,中央已明確提出,經濟進入去槓桿的過程,今年10月後,人行一直採取短期手段調節流動性,近期的做法,更是有意讓銀行間市場風險暴露,希望減少銀行對拆借資金的依賴;採用SLO手段,更容易做到盤活資金,而不是讓資金沉積,這有利於保持市場正常運作。
綜合各方意見,市場普遍認為,年末的「錢荒」程度不會及6月般慘烈,一方面,監管和金融機構都已吸取教訓,另一方面,財政資金會在年底集中投放。胡一帆預期,當前「水緊」將持續至年底,明年1月會出現新的流動性,至春節前夕,由於市場對資金需求激增,可能會再來一次缺水潮。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