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資走出去 收購金額5年高長青網文章

2013年12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2月28日 21:35
2013年12月28日 21: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中資企業正在國際併購舞台扮演愈來愈重要角色,今年海外收購總額創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高值,達619億美元。其中能源及電力為最熱門對外收購行業,美國、香港及澳洲則佔據交易額前三。專家指中國政府正鼓勵更多資金流出國內,海外併購亦可化解央企產能過剩問題,惟對「走出去」意欲高漲的民企缺乏支持。


紓央企產能過剩問題

湯森路透最新報告顯示,今年中國企業海外收購數目增至368宗,619億美元的總金額也較去年增8.8%。大宗併購包括,雙匯收購美國最大豬肉商史密斯菲爾德,中石油拿下哈薩克斯坦油田部分開採權等。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教授袁鋼明認為,中資積極「走出去」是好現象。近幾年國內外匯儲備富餘,政府非常鼓勵資本流出。同時國內企業的產業競爭度提高,也大大提升了對外投資的成功率。德勤中國併購服務合伙人鄺炳強亦認為,中資加快步伐拓展海外是必然趨勢。因海外經濟環境趨向穩定以及看好海外投資產業的升值潛力。


值得關注的是,海外併購仍以央企為主流,在今年的前十大交易中,除雙匯收購案外,均有央企參與。袁鋼明指出,央企的海外擴張背後有國家戰略安排。有人說是滿世界找資源,其實不然,除了礦產資源外,許多資源如煤炭、電力都不缺。袁鋼明說,「中國正在學習日本,到海外建廠,釋放國內多餘的產能。」袁鋼明亦坦言,民企在國內受到「歧視」,「弄不到外匯」,政府害怕資金外逃,在換外匯方面設置重重阻礙。他舉例,近年的民企,吉利汽車(0175)、三一重工、乃至雙匯能成功闖出國門,背後都需「繞着彎」靠央企、外企扶持。然而民企有更高的海外投資衝動,因渴望國外公平的經營環境,袁鋼明說。


民企乏支持 難弄到外匯

隨歐美經濟復蘇,鄺炳強料中資未來海外併購的成本會上升,但他不認為對中資企業海外擴張有很大影響,因海外的市場環境、品牌及技術仍有諸多優勢,他預期除能源外,環保、高科技及消費品領域也將是併購熱點。袁鋼明則預計,民企將加快步伐走出國門,「如果政府對民營企業換外匯公平的話,走出去的會非常多。」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