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早幾天看到一篇英文報章報道,指民主派稱即使行政長官能夠順利入閘,他們也會輸掉選舉,從而呼籲北京放心。當然,憑現時民主派實力,即使挾着五成多得票率進入立法會,但礙於中間派選民多會於特首選舉時支持建制派,民主派奪取特首寶座機會甚低。事實歸事實,難道因為這樣子,北京就會立即讓你入閘陪跑嗎?
結果論是整個討論最常出現的毛病,例如談到普選不應篩選,許多人就以民主派入閘視為有否篩選的準則,但若果如此,何俊仁能入閘,但長毛、余若薇,甚至跟梁振英關係惡劣的田北俊都不能入閘,這又是否篩選?除了民間,政改的諮詢亦陷入這類結果論的自擾,內容竟然諮詢未來普選的候選人數目。要知道在現時兩輪投票制的制度下,不論第一輪的候選人多少,只要第一輪候選人得票不過半,第二輪就由兩名最高得票的候選人角逐,因此用這種結果論(如豔星參選論)引領討論,不是無知,就是誤導。
過去數十年,民主派為何得票持續過半,就是因為市民對民主派爭取普選的寄望,希望民主派好好善用這份民意,跟政府與北京抗衡,爭取建立民主制度。今天我們看到的民主派,底線變得愈來愈低,甚至連跟北京抗衡的意志也愈來愈脆弱。如果沒有人提出佔領中環,民主派的抗爭意識看來會更低,由求制度,變成只求入閘。
數個月來的爭議,看到各路民主派人馬的爭論,我都搞不清一眾民主派的「大佬」們追求的是入閘勝選的機會、入閘陪跑的機會,還是一個符合國際標準、容許最多市民參選的一個良好普選制度。我誠懇希望各位民主派前輩們放下歧見,回看歷史,記着你們過往在議會、社會說過的話,重拾那份豪情壯志,爭取一個真正公平公義,讓市民公平參與的普選制度。
作者是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 二年級生
結果論是整個討論最常出現的毛病,例如談到普選不應篩選,許多人就以民主派入閘視為有否篩選的準則,但若果如此,何俊仁能入閘,但長毛、余若薇,甚至跟梁振英關係惡劣的田北俊都不能入閘,這又是否篩選?除了民間,政改的諮詢亦陷入這類結果論的自擾,內容竟然諮詢未來普選的候選人數目。要知道在現時兩輪投票制的制度下,不論第一輪的候選人多少,只要第一輪候選人得票不過半,第二輪就由兩名最高得票的候選人角逐,因此用這種結果論(如豔星參選論)引領討論,不是無知,就是誤導。
過去數十年,民主派為何得票持續過半,就是因為市民對民主派爭取普選的寄望,希望民主派好好善用這份民意,跟政府與北京抗衡,爭取建立民主制度。今天我們看到的民主派,底線變得愈來愈低,甚至連跟北京抗衡的意志也愈來愈脆弱。如果沒有人提出佔領中環,民主派的抗爭意識看來會更低,由求制度,變成只求入閘。
數個月來的爭議,看到各路民主派人馬的爭論,我都搞不清一眾民主派的「大佬」們追求的是入閘勝選的機會、入閘陪跑的機會,還是一個符合國際標準、容許最多市民參選的一個良好普選制度。我誠懇希望各位民主派前輩們放下歧見,回看歷史,記着你們過往在議會、社會說過的話,重拾那份豪情壯志,爭取一個真正公平公義,讓市民公平參與的普選制度。
作者是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 二年級生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