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聖誕新年,跟家人或朋友同學走到尖東海旁看燈飾,相信是不少香港七八十後的集體回憶,他們現今三四十歲,也許仍會拖男帶女走過尖東海旁。
聖誕前從星光大道,沿着海旁走到尖東的商業中心,打算懷緬一下那種大概只屬七八十後的回憶,赫然發現除了陣陣海風,一路的風景都變得陌生了。
八十後影癡曾肇弘與尖東結緣於光影之間﹕小時候跟家人到尖東海旁觀賞燈飾,是節日指定項目;一兩年前,尖東華懋戲院是他觀賞最新Bollywood電影的地方;而從科學館沿海旁到文化中心,更是這位影迷每年電影節趕看下一場的必經之路。
與這個影癡從星光大道走起,人頭湧湧,撲面都是操普通話、提着大包小包、互相拍照的內地旅人。被訪者、記者與攝記走在海旁,大家都聲稱已多年沒有在節日去海旁看燈飾、同人迫,再次回來以為一度很熟悉的地方,發現自己成了人群中的「少數族裔」,自不然會生起陌生疏離的感覺。
八十年代新潮蒲點
重建中的新世界中心曾是尖東的地標。八十年代初起,中心內有酒廊Bar City、海城大酒樓夜總會及東急百貨等新潮玩意——在九龍新界幾乎所有地區都有商場之前,尖東曾是逛街與吃喝玩樂的集中點。「記得九十年代東急百貨牆外有一個大掛鐘。海城大酒樓夜總會的報紙廣告上面經常寫着『駐場歌手青山』。另外,小時候經過新世界中心的pizza店,從大玻璃可見店內師傅在整pizza,這對八十後的小朋友來說,是一種新體驗。」經曾肇弘一提才記起那個大掛鐘,還有聖誕才出現、攀爬上大鐘的聖誕老人裝飾。「但新世界中心落成至今不過約三十年便重建,是少有這樣短時間便重建的商場。這商場也可說是尖東這區的象徵——崛起得快,衰老也快。」曾肇弘說。
由頹爛到紙醉金迷
走在星光大道,經過給鐵欄欄着的李小龍像,我們穿插於蹲在地上打手印的遊人之間,曾肇弘邊行邊分享八十年代的電視劇與港產片,他從中知道尖東是從零開始的新發展區。「前排看亞視重播七十年代尾的電視劇,偶然都會看見仍然是爛地、有待發展的尖東。」他說。
「還有《警察故事》的結局,成龍在永安廣場的頂樓,摟着燈飾直衝下來的場景。為了突顯成龍真身上陣,片段多次重播又重播!」曾說,此前的港產片較少以商場作為背景,電影令尖東那城市現代化的一面,深深烙印於香港人的心中。
的確,尖東是一個拔地而起的新區域——尖東海旁原是何文田與尖沙嘴之間九廣鐵路的路軌,而尖東商業中心一帶則原是漆咸道軍營,加上紅磡灣於七十年代的填海部分而成。這是一片被漆咸道南及梳士巴利道包圍、自成一角的嶄新市區,不是在舊建築群中作重建或活化的項目,形成這區在八十年代有一種獨特全新的時尚的氣氛。
「銷金窩」形象 深入民心
八十年代初,尖東開始發展之時,給予香港人不少新穎的體驗﹕看節日燈飾、吃pizza壽司、到出奇老鼠遊樂場,是一家大小的假期消遣。至於那些名叫大富豪、中國城、新花都、棕南海等夜總會及桑拿浴室,更顯出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香港社會那種暴發與紙醉金迷的氣氛。
曾肇弘提起,那年代不少電影都以尖東命名,如《尖東梟雄》、《明月照尖東》和《尖東雙虎》等等,都反映了當時尖東龍蛇混雜、刀光血影的一面。「你看《省港旗兵》中,一班『旗兵』在執行任務前一晚,專誠到尖東夜總會體驗香港的奢侈。」尖東,作為資本主義社會中的「銷金窩」形象,是何等深入民心。
商業大廈
肥盒子 用盡地積比
自八十年代起尖東被規劃為商業區,區內都以興建商業大廈為主。「這些大廈都是一式一樣,外形笨重,顏色深沉,如非在尖東工作、生活,根本難以分辨尖沙嘴中心、帝國中心。」曾肇弘覺得這些密封式大廈,樓底都較低,並不美觀。
原來這些較矮、樓底低的大廈其來有自。曾參與改造尖東百周年紀念公園與海濱長廊設計的建築署前高級建築師馮永基解釋,當年尖東屬飛機航道範圍,樓宇限建二百呎高,「發展商為了用盡地積比率,所以將大廈建成一個個『肥盒子』。當中多數大廈都是十六層高,每層樓樓底矮,也有大廈最高的兩層是升降機不到的,要行樓梯」,目的是為增加層數,因此將原本在天台的水箱和升降機房等設施置於頂樓,用盡地積比。雖說這些大廈外形沉悶,但每逢聖誕新年,這些闊大又平坦的外牆,不失為霓虹燈飾的最佳掛板。
商場設計
必有噴水池子彈
尖東商業大廈及酒店的內籠有三大特色︰中庭噴水池、地庫和子彈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