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觸木Touch Wood﹕丹麥設計博物館 遇見快樂木頭長青網文章

2013年12月2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2月29日 06:35
2013年12月2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上期的三款聖誕DIY大家有嘗試嗎?

沒工具?

沒地方?

不要緊,多點留意坊間舉辦(或小弟主持)的工作坊,便總有機會感受創作的樂趣。


閒話少說,聖誕的派對氣氛過後,想和各位分享一下北歐的異國情調,一連兩篇看看曾被評為全球最快樂的國家——丹麥,會否連木頭都比起其他國家快樂呢?

筆者上月到了丹麥的首都哥本哈根旅遊,九天的自由行相當不夠喉,除住進了三家不同風格的民宿、體會過當地友善好客的民風、讚歎過富麗堂皇的宮殿堡壘;當然不能錯過欣賞丹麥不同年代的傑出設計,今期便介紹一下丹麥設計博物館。


北歐的國家,年均日照時間甚短,特別是踏入冬季以後,以哥本哈根的十一月為例,大概四時多天色便差不多黑齊,加上凜冽的天氣,有說因而令北歐人逗留在家的時間較長,日對夜對之下,對家中各樣東西的要求和品味也慢慢建立起來,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客觀的環境因素,加上兩次的世界大戰丹麥均為中立國,嚴重的破壞和社會動盪相對較少,而且受惠於戰後的工業技術躍進,不少設計上的天馬行空都因而得以實現。


說回博物館,現址坐落於哥本哈根阿瑪林堡宮(Amalienborg,即丹麥皇室的冬宮)附近,乃1926年搬遷過來,原本是哥本哈根其中一座最具洛可可風格(Rococo)的舊建築,前身是醫院,經兩位建築師合力重新設計後變成現時模樣,靜好而帶歷史感的氛圍,恰如其分地把丹麥精彩的設計一一娓娓道來,遺憾是筆者參觀期間正值博物館維修工程,好些部分暫停開放。


名師作品一覽無遺

博物館內的常設展當然是最精彩的部分,如果各位是Designer Chair的粉絲,瞠目結舌是少不了的,不但名作紛陳,還有不少大師當年的手稿,井井有條按年代展示,加上和世界藝術設計發展歷程的資料對照,讓參觀者對丹麥設計的風格流變之脈絡更為清晰。雖然展品大都不能觸摸(試坐當然更不用想啦!),但至少沒討厭的玻璃罩和繩子圍堵,可盡情拍照和仔細端詳一番!


禮品店和Café方面,前者相較一街比便利店還多的Design Store或家品店,吸引力稍遜,但後者的食物水準不俗,座椅更是名師椅The Chair的變奏版,那弧形的木靠背,不但線條流麗,充分表現精良的生產技術,更重要是坐上去時那種剛剛好的舒適支撐感,絕對是人體工學的出色掌握。穿過Café,來到專題展覽部分,正在展出的主題為「Storage」,中文或可譯作「收納」,展品由十七世紀的古董木櫃書桌等,到當代設計單位的作品皆包羅其中,足見丹麥設計江山代有才人出的盛况。


身處物質富饒的香港,各位讀者或許都已看膩Designer Chair,甚至家中收藏不少,所以今期的圖片都盡量選擇不算太大路的作品刊登;可惜的是,除了正貨,在香港還能買到不少來自國內的「山寨」貨色,本來中國的明式家俬,不但是世界家具中最高水平的代表之一,更是很多北歐設計大師的啟蒙,但時至今日「Made in China」竟淪落成被人唾棄的標籤和抄襲的大本營,怎不教人心酸?

後記

快樂的定義,對每個人而言可能不同,有名有利、衣食無憂是否必然帶來快樂?丹麥或其他北歐的國家,從來不如西歐的美英法德意等感覺強勢,也無中日韓台新加坡等時刻競爭的計較;小國寡民、偏安一隅的與世無爭,培養出民主自由、互相尊重和彼此信任,然後快樂悠然地在生活的微細處慢慢醞釀發酵,身處其中,真正感受到何謂「設計源自生活」,比起香港空喊的口號,自我感覺良好的什麼2012設計年,除了苦笑已不能再有什麼表情,我們只能拼命地在香港「生存」,連「生活」也未找得着,又何來源自生活的靈感?

欄目簡介

英文「Touch Wood」,有驅散噩運的意思,有說和廣東話的「大吉利市」意思相近。無論如何,木頭和人類的關係可說是唇齒相依,由原始人鑽木取火,到用木搭建房屋,利用木筏渡河,製作家具,及至各種藝術設計等,木都是不可或缺的材料,故此本欄目命名為「觸木 Touch Wood」,正希望把一些和木有關的人、事和地方,以至簡單的DIY創作和各位讀者分享。


作者簡介

王天仁,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以回收木卡板創作卡通動物雕塑超過十年,活躍於不同類型展覽、跨界合作和項目策劃,亦積極擔任教育工作,近來透過不同平台,以文字分享所見所想。


文、圖 天仁

編輯 方曉盈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