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昔日山埃防腐 有毒標本盡棄長青網文章

2013年12月2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2月29日 21:35
2013年12月29日 21: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漁護署昔日參考國際文獻製標本,曾用山埃作屍體防腐,後來得悉安全標準收緊,為免山埃釋放有毒物質,即叫停製作標本,而已製成的「山埃」標本亦要銷毁。


不定期製作 無專責職位

漁護署展出的動植物標本大部分屬充公而來,僅少數動物標本是本地製作,現由該署轄下生物多樣性護理科4名組員兼職負責。漁護署表示,標本製作不定期進行,故以現職員工兼顧有關工作,沒有設專責職位,並會由該科的生態農林主管尹業法作內部培訓。


尹業法說,署方數十年前以山埃作標本防腐劑,至10多年前安全標準收緊,為免山埃釋出有毒物質,以此作防腐的標本亦一併銷毁,本地標本製作亦一度暫停。至2011年,漁護署因應林邊生物多樣性自然教育中心會開放而再製作標本,並改用煮熔的肥皂及樟腦作防腐。


尹叔表示,會為罕有或未有相關標本的動物屍體製成標本,製作前會先閱讀動物生前相片,了解其生活習性及形態。他稱,動物屍體一般需在零下20℃的雪櫃冷藏,取出後先清除內臟及脂肪,再用藥水浸泡去脂防腐。


玳瑁尾部留針孔補防腐劑

他稱,有硬殼的動物如玳瑁,會採用鐵線支撐身體,再在體內填充棉花,但棉花會隨着時間而收縮,空隙有機會被蟲入侵,故需在身體尾部預留針孔,日後以針筒補充防腐劑。至於一些皮毛較軟的動物如豹貓,會採用「倒模」形式製作動物外殼,再注入填充劑,其好處是較輕身,但因技術問題,動物形態仍較「生硬」,他盼可改進技術。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