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六歲的東東剛剛升上小學,但在考試期間,他感到很大壓力,並對媽媽說不想再讀書……」以上的案例並不陌生,最嚴重的,孩子更表示想自殺。如要避免類似情况發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就必須及早發展他們的抗逆力。家長不妨看看以下三個知易行難的方法,細心想想如何在生活中實踐出來:
1、平日多稱讚助建自信
孩童期最重要的影響者是父母,假如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常稱讚和肯定孩子的長處及能力,讓孩子從小建立自信及自我認同的性格,當遇上困難時,他們會相信自己的能力,並勇敢地嘗試,從而克服困難及提升解難能力;相反,嚴厲批評和責罵,只會削弱孩子的自信,令他們面對困難時壓力更大、變得怯懦和容易放棄。
2、放手孩子解決困難
實踐是學習的最佳方法,父母必須讓孩子在適當及安全的環境下,用自己的方法去解決困難,甚至主動製造機會給孩子去練習解決難題。孩子只有透過經歷由自己解決困難的完整過程,方能累積經驗去面對日後不斷的挑戰。父母切忌因焦急或溺愛孩子,而代他們處理所有困難,令孩子錯失學習良機。
3、鼓勵安慰 疏導不安
正面情緒對處理困難有莫大的幫助,可使人冷靜思考、再接再厲,令成功解難的機會大增;相反,負面情緒會影響人的思維及理智,並做出錯誤的決定。故此父母可以於孩子面對困難時,注意他們的情緒起伏,適當地給予鼓勵及安慰,助他們疏導不安的情緒,同時協助他們減輕面對困難時出現的壓力,以確保孩子精神健康。
每個孩子都跟從父母的軌迹長大,除了以上三點事項之外,最重要的還是「身教」。只要每個父母都樹立良好的榜樣,多用正面態度去面對困難,多說鼓勵說話及適當管理自己的情緒,孩子自然能夠從父母身上獲得最大的得着。
作者簡介﹕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健苗軒註冊社工
陳珮瑩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