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兒子剛滿1歲,我們夫婦倆因要輪班工作,不想聘請工人,又沒有長輩能協助,故他出生至今便把他放在託兒所照顧,朝八晚五,放工後才接他回家。近兩個多月來,老師和我們均發現他情緒有很大問題,得不到想要的或爭輸玩具就放聲痛哭趴地,甚至把頭撞向牆,或大力打及咬其他小朋友,在家外出也是這樣。試過軟硬兼施,均不奏效,請問如何解決?
以上個案的小朋友,由於缺乏安全感,故呈現行為問題。如此年幼的孩子,最好有較固定的照顧者及穩定的生活規律。但他由1個月大開始就在託兒所生活,嚴格來說,沒有固定的照顧者,家裏及託兒所的規律也很不同。他亦可能有分離焦慮,每天早上由父母帶去託兒所,他或有焦慮不安,但因年紀太小而不懂用言語表達,故沒具體呈現出行為問題,至現時才表現出來。
生活規律要與託兒所一樣
父母未能改變現有的託管模式,但需要考慮提升兒子的安全感,包括兩方面﹕穩定性及可預測性。關於穩定性,託兒所及家裏的規律不同,前者講規矩,但在家裏,父母則較寬鬆,以飲食及睡覺為例,託兒所有固定進食時間及分量,極少有零食;但在家裏,父母可能會給他零食,進食時間及分量亦不穩定。再者,託兒所有固定的午睡時間,但在家中未必能做到。
這些情况好像很瑣碎,但對小朋友來說卻是極不穩定的因素,甚至會令其不安。父母應詳細了解託兒所的生活流程,盡量與之配合,愈接近託兒所的安排愈好,可以的話,甚至吃同一種糊仔,與託兒所的生活接軌,增加兒子的安全感。
關於可預測性,小朋友每天需來回託兒所與家居,父母可給其一些預告,告訴他即將發生的事,例如兒子其實不明為何每天都要離開父母去託兒所,父母可以強調﹕「其實我們很疼你,很想跟你一起,不過要返工,雖然我們不在一起,但我們都很掛念你。」如能多跟兒子說這些話,他的心會較為安穩。
另外,每天早上當父母送他去託兒所時,在路上亦可跟他說﹕「我們現在要返工,到了託兒所,你要乖,到下午吃茶點時,我們會來接你,到時會問問老師,你的表現。」父母到託兒所接兒子,可抽時間在小朋友面前與老師傾談,一邊談一邊展現笑容,當小朋友看見父母與老師有良好的關係,他的心又會更安穩一些,因他了解到自己最常接觸的人是彼此有聯繫的。
告訴孩子即將發生之事
對父母來說,兒子周一至五在託兒所,周六日回家自是理所當然,可是小朋友並沒有時間觀念,因此當父母周五把兒子接回家,周六晚可告訴他明天是假期,不需要上託兒所,我們會陪着你,把將發生的事情都預告給他知道。
以上提及的行為問題,其實很普遍,建議不要打罵,先從增加安全感處着手,因應當時情况,用合適的教導方法便行,如爭玩具,應跟他說要一同分享玩具、要輪流玩等。因安全感多了,發生這些行為問題的情况自然會減少。
資料提供﹕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溫克基
以上個案的小朋友,由於缺乏安全感,故呈現行為問題。如此年幼的孩子,最好有較固定的照顧者及穩定的生活規律。但他由1個月大開始就在託兒所生活,嚴格來說,沒有固定的照顧者,家裏及託兒所的規律也很不同。他亦可能有分離焦慮,每天早上由父母帶去託兒所,他或有焦慮不安,但因年紀太小而不懂用言語表達,故沒具體呈現出行為問題,至現時才表現出來。
生活規律要與託兒所一樣
父母未能改變現有的託管模式,但需要考慮提升兒子的安全感,包括兩方面﹕穩定性及可預測性。關於穩定性,託兒所及家裏的規律不同,前者講規矩,但在家裏,父母則較寬鬆,以飲食及睡覺為例,託兒所有固定進食時間及分量,極少有零食;但在家裏,父母可能會給他零食,進食時間及分量亦不穩定。再者,託兒所有固定的午睡時間,但在家中未必能做到。
這些情况好像很瑣碎,但對小朋友來說卻是極不穩定的因素,甚至會令其不安。父母應詳細了解託兒所的生活流程,盡量與之配合,愈接近託兒所的安排愈好,可以的話,甚至吃同一種糊仔,與託兒所的生活接軌,增加兒子的安全感。
關於可預測性,小朋友每天需來回託兒所與家居,父母可給其一些預告,告訴他即將發生的事,例如兒子其實不明為何每天都要離開父母去託兒所,父母可以強調﹕「其實我們很疼你,很想跟你一起,不過要返工,雖然我們不在一起,但我們都很掛念你。」如能多跟兒子說這些話,他的心會較為安穩。
另外,每天早上當父母送他去託兒所時,在路上亦可跟他說﹕「我們現在要返工,到了託兒所,你要乖,到下午吃茶點時,我們會來接你,到時會問問老師,你的表現。」父母到託兒所接兒子,可抽時間在小朋友面前與老師傾談,一邊談一邊展現笑容,當小朋友看見父母與老師有良好的關係,他的心又會更安穩一些,因他了解到自己最常接觸的人是彼此有聯繫的。
告訴孩子即將發生之事
對父母來說,兒子周一至五在託兒所,周六日回家自是理所當然,可是小朋友並沒有時間觀念,因此當父母周五把兒子接回家,周六晚可告訴他明天是假期,不需要上託兒所,我們會陪着你,把將發生的事情都預告給他知道。
以上提及的行為問題,其實很普遍,建議不要打罵,先從增加安全感處着手,因應當時情况,用合適的教導方法便行,如爭玩具,應跟他說要一同分享玩具、要輪流玩等。因安全感多了,發生這些行為問題的情况自然會減少。
資料提供﹕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溫克基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