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蘇鑰機、陳韜文﹕香港傳媒公信力見新低長青網文章

2014年01月0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1月03日 06:35
2014年01月0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過去10多年都調查新聞傳媒的公信力,最近一次在2013年11月27日至12月9日進行,共訪問了971位18歲或以上香港市民,成功率為39%。


調查採用電話隨機抽樣方式,由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負責訪問,所問的兩條問題也和歷次一樣:「我會逐一讀出香港個別新聞媒介機構的名稱,想知道你覺得它們有多可信,你可以給1至10分,1分表示可信度很低,10分表示可信度很高」;「整體香港新聞媒介嘅可信度有多高呢?」

表一列出今次及以前香港傳媒公信力調查的結果。從整體格局來看,今次調查的結果尚算穩定,各傳媒機構的公信力排名和以前的大致相若。最令人關注的發現是整體評分見了新低,比之前5次調查所得的分數都要低。3年前的調查結果已比再上一次的結果明顯為低,今次更像是在低谷尋底。細看電子傳媒及報紙的平均分數均如是。電子傳媒方面,前4位的機構不變,仍是香港電台排在首位。報紙的前3位也和上次調查結果一樣,《南華早報》繼續居首,《經濟日報》和《明報》緊隨其後。


在29個新聞機構中,公信力評分顯著上升的有3間,下降的卻有6間,而且分數跌幅頗大。這些升降變化部分解釋了為何今年的傳媒公信力評分整體下降。另一個導致分數見新低的原因,是今次調查新加入了3份免費報(《晴報》、《爽報》和《新晚報》)和一個新聞網站(《主場新聞》),而這4間機構的分數和排名均在中下游,因此對傳媒整體的公信力評分有負面影響。


計算顯示,就算不包括這4間新加入的機構,今次原有各新聞機構的平均公信力分數,也明顯比以前為低。可能更根本的原因是,近年一些新聞機構受到內外壓力,影響到報道和評論質素,甚至機構形象和市民對新聞自由的觀感,於是令傳媒公信力下跌。


傳媒類型互見高低

以報紙類別來看,精英報的公信力評分排在前列位置,特別是英文報和財經報更見優勢。大眾報位處中下游,而親中報的評分一向居於下方。免費報近年愈出愈多,它們的公信力評分有高有低,在較高位置的是《英文虎報》、《頭條日報》和《am730》,《都市日報》和《晴報》處於中游位置,《新晚報》(現已轉為收費報)排得較低,而最近已停刊的《爽報》排在榜尾。


其他報紙方面,分數及排名顯著上升的有《英文虎報》和《太陽報》,下跌的包括《香港商報》、《蘋果日報》、《文匯報》和《大公報》。近年香港社會爭議不斷,有明顯立場的傳媒或給人不夠持平之感,因而影響其公信力評分。這次調查新增了純屬網報的《主場新聞》,它的公信力排名處於報紙的中間位置,以新機構來說已算不錯。


兩間免費電視台的評分顯著下跌,無綫電視由第2位跌至第4,亞洲電視由第5位降至電子傳媒最低的第8,而且分數跌幅很大。免費電視新聞台的觀眾人數多,影響力大,一旦它們的評分下跌,就會加倍打擊市民對傳媒的整體公信力印象。香港寬頻在2013年停播,但它的分數和排名均上升。


表一還列出受訪者對個別傳媒機構的回應率,百分比愈高表示他們愈認識這個機構。回應率較高的依次是無綫電視、香港電台、《蘋果日報》、《東方日報》、亞洲電視、《頭條日報》、商業電台、《明報》、《星島日報》。回應率較低的為《主場新聞》、《新晚報》、《香港商報》、《新報》、香港寬頻、《英文虎報》。


人口特徵影響評分

以受訪者的人口特徵作進一步分析,發現女性一般比男性所給的公信力評分較高。年齡愈低者所給的公信力評分也愈高。但對一些傳媒機構(無綫電視、亞洲電視、《東方日報》)而言卻相反:年齡愈低所給的評分愈低。教育程度對整體公信力評分沒有影響,但對某些傳媒卻有分別。教育程度愈高者對《南華早報》、《英文虎報》、《明報》和《信報》的評分愈高,但他們對無綫電視、亞洲電視、《蘋果日報》、《東方日報》、《太陽報》、《頭條日報》、《晴報》、《爽報》和《大公報》的評分就愈低。


新聞傳媒和社會息息相關,其公信力評分和它們在報道及評論社會大事時的表現,應有密切關係。這次公信力調查的評分見新低,顯示市民對新聞界的表現不滿意,也間接反映了香港社會有很多爭議。公信力評分可說是新聞傳媒的成績表,也是社會健康情况的探熱針。現時香港社會矛盾不斷,很快還要面對普選論爭,寄望新聞界能恪守專業,克盡傳媒本分,如實反映社會狀況和民意,這樣才有望令下次公信力調查的評分轉降為升。


作者蘇鑰機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韜文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座教授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