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周,英國知名建築師諾曼科士打爵士(Sir Norman Foster)及其團隊公布了一項全球首創的新構思,他們擬在倫敦引入一個自行車高速公路網,名為「空中單車公路」(SkyCycle),這個穿越城市的架空單車網絡即時引來全球單車愛好者的討論。
為了揭開這個設計的誕生過程和背後的理念,我們訪問了最早提出這個構思的創作團隊負責人、Exterior Architecture總監Sam Martin。
有天,畢業生Oli Clark叩了Sam Martin辦公室大門,因為Oli的過去的履歷裏,包括一家跟Sam欲投標項目的公司,他便受聘了。2011年11月,Oli跟Sam結伴往酒吧途中,路過一些天橋,Oli便跟Sam談起了他在學生時期便有的空中自行車公路的構想,Sam一聽,覺得這計劃非常有趣(尤其他本人非常喜歡騎自行車,但有感於倫敦的路面對踏單車者而言太危險而被迫放棄),兩人便開始着手籌備,如何化幻想為現實。
他們為了把必要交涉的部門單位減至最低,決定把空中單車公路建在鐵路上方,只要他們得到英國鐵路網路公司(National Rail)的祝福,他們便可以繼續前進。果然,他們成功了。2012年3月,他們向倫敦交通部提出構想,至10月有機會見到市長約翰遜(Boris Johnson),雖然他們的第一個反應都是「太瘋狂了」,但都表示將挺身全力支持計劃。而Sir Norman Foster於同年6、7月開始參與,更給了他們不少工程上以及社區規劃的意見。
Sam指出,SkyCycle的背後理念有二,一是為大家提供一個可安心騎單車的環境,二是為住得較遠、又經常出入市區的人,提供一個減低交通費的可能方案。
他更多次強調,空中單車公路設計的模擬圖並非完成品,歡迎大家提出正面負面的意見,讓他們可以把這個構想變得更完美,更貼近大家祈盼的未來。
理念一:單車通勤不該危險
先說安全問題,過去10年,在倫敦公路踏自行車的人數雖然增加了173%,但僅為全部日常道路使用者的2%,遠遠落後於英國其他城市和其他歐洲城市。倫敦人對在路上踏單車敬而遠之的一個主要原因,並非不想,而是不敢。在2006至2011年間,因踏單車致受傷的數字多了一半;五十分之一的用路者,但單單這2%,卻已佔了交通意外中傷亡人數的五分之一。而在2010年至2012年間,40宗單車手被撞死個案中,更只有十分之一、即4名司機被判入獄。
於是有人好像Sam般,不想把自身暴露於危險中而停止踏單車,但也有人習慣了,照騎可也。好像Guillaume,他來自法國,因工作關係,兩年半前來到倫敦。他在巴黎時已習慣每天以兩輪的交通工具上班,到倫敦後不想改變習慣。不過,他說,這兒給單車的專用路並不足夠,加上相比巴黎而言,這兒的巴士、的士司機完全不顧單車者的安危,特別是繁忙時間,常常過頭切線爭位,稍一不慎就很易發生意外。他說,倫敦市政府應加強對道路使用者的教育。當Guillaume得知SkyCycle這個構思時,簡直興奮得不得了,恨不得明天便建成,即使要付費也在所不計。對單車愛好者而言,能夠放心地痛快地衝,沒有比這更值得慶賀的事了。
理念二:省交通費
至於倫敦交通費高企的問題,一向為人詬病。火車票於2014年1月1日再次加價,平均加輻3.1%。試看一下住在倫敦偏遠地方、卻幾乎每天進入市中心的一群學生上班族的交通費,每年達到3,600至5,000英鎊,還要經常擠得沒位坐,誤點情况也差不多每天在上演。Sam指出,倫敦的人口預期會持續增長,未來10年人口估計會增加12%,當土地減少時,樓價隨之增高,人們為了支付較廉宜的租金,被迫向市外遷徙,同時,交通費會令他們極度頭痛。SkyCycle的存在,正正可以為這數百萬人提供一個相對廉宜的交通工具選擇,而且沒有誤點的煩惱。Sam更打趣說,每天以單車代步,運動量也不少,甚至可以省去上健身室的費用呢!
在香港更work?
SkyCycle要面對最最最大的問題,就是造價太昂貴。整個構想中的空中單車公路總長達221公里,但第一階段由倫敦東區(Stratford)通往利物浦街火車站(Liverpool Street Station)約6公里長的架空單車徑,估計建築造價便要28億港元。Sam坦白說,他們的當財之急,正是要找來資金,市政府聯合中央政府聯合撥款也好,或是找大財團或基金贊助也好,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在香港跟倫敦都有豐富踏單車經驗的單車通勤者說,看過這構想後,覺得倫敦還有加闊改建路面予兩輪車的空間,因此,一時之間,要撥款或是籌募資金都不是易事。反之在香港,以金錢換取空間的需要更迫切。而且,香港的治安較好,人口密度高,推行起來更有效。
試想像SkyCycle在香港,當進入未來世界之際,說的是20年、30年後,在彈丸之地的香港,因地平面空間不足,既要向高空發展,又因人們對環保意識提高,反璞歸真地以人力作為主要交通工具,你看得見嗎?
文 楊泳森
圖 楊泳森、受訪者提供
編輯 沈可媛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