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香港政府新聞網】
「琴、棋、書、畫」以琴為四藝之首。古琴是中國最早的彈撥樂器之一,歷史超過三千年。高山流水覓知音,古代文人都愛琴。琴家造琴彈奏,將傳統手藝和表演藝術二合為一。
古琴有別於其他樂器,音色較爲深沉。但樂器廠少東蔡昌壽卻偏受琴音吸引,60多年前一聽難忘,從此對古琴深愛不渝。
念念不忘 必有迴響
「古琴聲很舒服。我甚麼樂器都造,包括古箏、琵琶,但我偏愛古琴。」蔡昌壽來自樂器世家,祖父蔡春福清末在廣州成立「蔡福記」樂器廠,製造古箏、二胡及西洋樂器等,其後父親把生意遷來香港。蔡昌壽鍾愛古琴,更隨古琴家徐文鏡鑽研造琴技藝,浸淫其中,轉眼60多年。
古人稱造琴為「斲」琴。「斲」音琢,是「劈、削」的意思。製作一張良琴,要經過「尋、斲、挖、鑲、合、灰、磨、漆、絃」九個步驟,可謂集木藝、漆藝、書法、音樂於一身,至少需時一年。
一如中國其他傳統工藝,斲琴藝術也是「口傳心授」,在歷代琴人、斲琴人之間流傳。蔡昌壽的師傅徐文鏡在50年代創作《鏡齋十二琴銘》,以12首詩配對12張古琴。可惜徐文鏡眼疾惡化,最後只能親斲七張。到了80年代,蔡昌壽決定重造這12張琴,更邀得國學大師饒宗頤題寫銘文,完成了恩師的遺願。
文人相交 重義輕財
蔡師傅與饒教授素有交情。文人相交,重義輕財。饒教授曾託蔡師傅修理古琴,事後以《斲琴圖》相贈,表達謝意。而蔡師傅亦親斲「萬壑松」一琴,並刻上《斲琴圖》的題字,作為銘文。
琴緣一生 光耀藝海
50至60年代,內地古琴藝術一蹶不振,蔡師傅在香港仍堅持修斲古琴。1992年,他罹患食道癌,幸得琴友謝俊仁醫生治癒。及後蔡師傅無法親手造琴,在謝醫生鼓勵下開設「斲琴研究班」,多年後成立「蔡昌壽斲琴學會」,致力培養斲琴人才。過去20年,蔡師傅已將斲琴技術傳授30多名學生。
古琴藝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踏入第十個年頭,香港文化博物館特與「蔡昌壽斲琴學會」合作籌辦「香江琴緣」展覽,介紹古琴藝術如何在香港薪火相傳,市民亦可從《鏡齋十二琴銘》和《斲琴圖》,細味徐、蔡、饒三位大師的藝海因緣。
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鄒興華希望展覽有助市民了解古琴藝術,明白每張古琴背後均有一段故事。他說:「我覺得整個展覽的重點在於一個『緣』字,一代一代的琴人、琴家和斲琴師傅之間的關係。每張琴灌注了濃厚感情,細閱蔡師傅徒弟們的造琴心得,便知道老師如何用心教導他們,如何把心血灌注琴上。」
展覽亦展出蔡昌壽師徒的作品,羅列古琴的結構、彈奏特色,並介紹造琴技藝的傳承現況。現場更重設蔡師傅的斲琴工作室,透過實物介紹製造古琴的主要工序和技巧,讓市民在清音背後,感受斲琴人的靈心巧手。
欲知展覽詳情,請瀏覽文化博物館網頁。
「琴、棋、書、畫」以琴為四藝之首。古琴是中國最早的彈撥樂器之一,歷史超過三千年。高山流水覓知音,古代文人都愛琴。琴家造琴彈奏,將傳統手藝和表演藝術二合為一。
古琴有別於其他樂器,音色較爲深沉。但樂器廠少東蔡昌壽卻偏受琴音吸引,60多年前一聽難忘,從此對古琴深愛不渝。
念念不忘 必有迴響
「古琴聲很舒服。我甚麼樂器都造,包括古箏、琵琶,但我偏愛古琴。」蔡昌壽來自樂器世家,祖父蔡春福清末在廣州成立「蔡福記」樂器廠,製造古箏、二胡及西洋樂器等,其後父親把生意遷來香港。蔡昌壽鍾愛古琴,更隨古琴家徐文鏡鑽研造琴技藝,浸淫其中,轉眼60多年。
古人稱造琴為「斲」琴。「斲」音琢,是「劈、削」的意思。製作一張良琴,要經過「尋、斲、挖、鑲、合、灰、磨、漆、絃」九個步驟,可謂集木藝、漆藝、書法、音樂於一身,至少需時一年。
一如中國其他傳統工藝,斲琴藝術也是「口傳心授」,在歷代琴人、斲琴人之間流傳。蔡昌壽的師傅徐文鏡在50年代創作《鏡齋十二琴銘》,以12首詩配對12張古琴。可惜徐文鏡眼疾惡化,最後只能親斲七張。到了80年代,蔡昌壽決定重造這12張琴,更邀得國學大師饒宗頤題寫銘文,完成了恩師的遺願。
文人相交 重義輕財
蔡師傅與饒教授素有交情。文人相交,重義輕財。饒教授曾託蔡師傅修理古琴,事後以《斲琴圖》相贈,表達謝意。而蔡師傅亦親斲「萬壑松」一琴,並刻上《斲琴圖》的題字,作為銘文。
琴緣一生 光耀藝海
50至60年代,內地古琴藝術一蹶不振,蔡師傅在香港仍堅持修斲古琴。1992年,他罹患食道癌,幸得琴友謝俊仁醫生治癒。及後蔡師傅無法親手造琴,在謝醫生鼓勵下開設「斲琴研究班」,多年後成立「蔡昌壽斲琴學會」,致力培養斲琴人才。過去20年,蔡師傅已將斲琴技術傳授30多名學生。
古琴藝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踏入第十個年頭,香港文化博物館特與「蔡昌壽斲琴學會」合作籌辦「香江琴緣」展覽,介紹古琴藝術如何在香港薪火相傳,市民亦可從《鏡齋十二琴銘》和《斲琴圖》,細味徐、蔡、饒三位大師的藝海因緣。
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鄒興華希望展覽有助市民了解古琴藝術,明白每張古琴背後均有一段故事。他說:「我覺得整個展覽的重點在於一個『緣』字,一代一代的琴人、琴家和斲琴師傅之間的關係。每張琴灌注了濃厚感情,細閱蔡師傅徒弟們的造琴心得,便知道老師如何用心教導他們,如何把心血灌注琴上。」
展覽亦展出蔡昌壽師徒的作品,羅列古琴的結構、彈奏特色,並介紹造琴技藝的傳承現況。現場更重設蔡師傅的斲琴工作室,透過實物介紹製造古琴的主要工序和技巧,讓市民在清音背後,感受斲琴人的靈心巧手。
欲知展覽詳情,請瀏覽文化博物館網頁。
回應 (0)